本篇文章2134字,读完约5分钟
近日,一部美国纪录片《美国工厂》在中国大受欢迎。
这部纪录片由奥巴马投资,讲述了a股上市公司福耀玻璃(Fuyao Glass)创始人曹出海的故事。
2008年,经济危机席卷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市也遭受重创,通用汽车在这里建造的工厂相继被关闭。超过10,000名员工被迫下岗,失去了工作,旧工业区的工人正在崩溃。
2014年,曹和他的福耀玻璃接手了这座废弃的工厂。虽然福耀玻璃只是福特、通用、克莱斯勒和卡特彼勒等美国品牌的供应商,但它解决了2000多名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为“锈带”之一的代顿带来了活力。
这种“双赢”理应让劳资双方都满意,但经过短暂的蜜月期后,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曹虽然刻意协调了管理模式与美国管理模式的差异,但他强调的是员工的执行力和高效率,或者说是加班制度。这些中国常见的企业文化很难与美国原有的工人文化相融合,这也导致了一系列的冲突,比如是否要成立工会...
与曹相比,麝香似乎要幸运得多,他在出海时遇到了许多障碍。一周前,特斯拉在中国上海超级工厂拿到了第一份全面验收证书,从申请到发放只花了三天时间,创下了当地政府从审批到批准所需时间最短的纪录。
今天,马斯克将亲自访问中国,见证上海工厂生产的第一款3型汽车。不难想象,一直在“哭泣”的马斯克,今天一定会骄傲地露出灿烂的笑容。
把笑着的马斯克和纪录片中伤心的曹放在一起,让人笑啊笑。曹福耀玻璃厂只是一个汽车配件厂。整个汽车工厂怎么样?
中国企业的艰辛探索
回顾国内主流汽车企业,不乏“曹式”的先进雄心。
自2004年以来,奇瑞将目光投向了美国。从那以后,包括华晨、Zotye和比亚迪在内的独立品牌汽车公司都公开宣布了进军美国市场的决心,紧随其后的是SAIC和长城汽车。广州汽车川汽已经整装待发,并渴望尝试。
然而,在诗歌和距离的背后,是山高路远的现实。除了严格的排放制度、先进的审查机制、苛刻的汽车碰撞试验等硬件约束外,《美国工厂》凸显的中美文化差异也导致中国自主品牌遭遇了几次危机。
例如,2013年,比亚迪击败了许多美国竞争对手,赢得了长滩运输公司10辆电动公交车的订单,价值1210万美元。然而,订单签署后不久,美国工会laane抗议比亚迪没有保障工人的相关权益。
超级政治人物长期以来一直向美国政府施压并游说,称比亚迪不符合“支持弱势企业计划”。与此同时,劳资纠纷爆发,比亚迪最终失去了长滩订单。劳工事件发生后,比亚迪迅速总结经验教训,了解当地的就业法律法规,并雇佣专门人员来维护政府关系和回应媒体提问,结果只是勉强维持其业务。
在纪录片《美国工厂》的结尾,在“决定是否成立工会”的投票中,工厂赢得了868票反对和444票赞成。至此,福耀终于开始扭亏为盈。
这部故事片展示了中国企业家如何与美国工会力量打交道,也展示了曹的“管理智慧”,但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国门解决文化融合问题?难道所有的企业家都要和曹这样的工人斗争吗?
此外,高昂的运输成本是福耀玻璃选择在美国建厂的原因之一,更大的原因是其对能源的高度依赖。如果福耀玻璃仍是一家非典型的中国企业,那么更多依赖劳动力成本的汽车制造商会遭遇更多困难吗?
特斯拉在中国“一路绿灯”
不同于曹和比亚迪在美国的磕磕绊绊,特斯拉来中国建厂是畅通无阻的。
2019年1月17日,特斯拉临港工厂正式敲定了地基。国有银行慷慨解囊,由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工商银行组成的财团挥挥手,20亿美元的3.9%低息贷款被批准给特斯拉。
除了财力,人力也是全力支持的。上海建筑工程公司中标开工,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提前提供了混凝土管桩和钢桩尖。上海市经济信息委员会主任陈明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特斯拉项目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投资。去年,从签约、征地到开工,只花了半年时间。”
此外,政府还从政策上给了它一个推动:在新能源汽车企业达到产能之前,上海不能再建第二个工厂。这直接导致了特斯拉竞争对手威来的自建工厂计划的崩溃。
如果特斯拉在中国有什么问题,那只能是“自燃”事件。然而,即使它自燃,也不会影响特斯拉的持续销售,甚至连一辆车都很难找到。今年上半年,特斯拉在中国的零售额达到25207辆,几乎相当于今年上半年威来、魏玛和小鹏三家新车公司的总销量。
至于中国人的建设速度,马斯克也公开称赞美国人,称上海特斯拉的建设速度无论如何都超出了他的预期。在推特上,马斯克直接写道:“比我们快100倍!”
这时,我想起曹对摄像机里的的讲话记录,“美国工人效率低,产量低,他们无法控制它”,这使人慨叹中国企业家“闯美国”的难处。
当然,并非所有在中国的美国企业家都像马斯克一样幸运。通用、福特等。被特朗普批评了几次,说他“在里面吃东西,在外面捡东西”,并被要求“回美国去。”然而,中国提供的996文化和巨大的消费市场使许多企业难以放弃。
从美国工厂的角度来看,这部纪录片可能因为其性质而不能输出任何意见。然而,它清楚地揭示了中国式的劳动斗争文化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发展道路上与美国发生了强烈的碰撞。在当今时代,美国的劳动政策和中国的劳动文化哪个更符合全球化的发展?
中国企业进入美国会有什么结果,美国企业能否继续在中国市场生存?历史的车轮终究会前进,时间会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标题:曹德旺的美国工厂和马斯克的中国工厂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3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