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30字,读完约3分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成都10月18日电(记者魏)第七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17日正式开幕。同一天,主题为“非遗传遗产与旅游发展”的第七届国际非遗产节论坛也拉开了帷幕。来自64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名代表出席了论坛。论坛聚焦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框架下的实施实践,把握当前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新时期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要求,结合成都“三城三都”品牌,努力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文化愿景,开展国内外非遗产研究前沿学术交流,探索非遗传遗产与旅游发展的融合路径。
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活动现场中国经济网记者魏
文化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胡岩在致辞中表示,在文化与旅游融合之际,本次国际论坛的主题是“非遗传遗产与旅游发展”,将在厘清非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促进旅游发展、提升旅游品质内涵、提升非遗产项目知名度、增加相关传承人收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重视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深入开展主题旅游,鼓励非遗景区进入旅游线路,开展深度体验游和考察游。”同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整合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继承法,不克减或扭曲其使用,充分尊重相关社区、群体和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利人的权利,并保持知情同意和获得相应利益,这也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司马朱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处处长?古戎在讲话中提到,教科文组织一直在采取举措,展示文化对社会包容、复原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变革力量。自2011年以来,教科文组织一直在牵头实施《世界遗产和可持续旅游计划》,并与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旅组织)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还采用创新模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交流互动。然而,她也警告说,不当的管理和控制也可能长期损害相关的社会资源。这不仅会对旅游资源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会降低当地的整体发展潜力,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一点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如何在发展文化旅游和保护活遗产之间取得健康的平衡是我们讨论的关键,也关系到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福洲从构建中国遗产体系的角度,谈到了构建遗产保护体系的重要性。他认为,做好遗产保护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有利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向更高的水平,有利于学科教学和文化旅游的融合。同时,强调遗产保护体系的建设必须有利于文化的最终出现,使文化能够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今天,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把文学和旅游结合起来也是好的,包括我们必须在更大的舞台和更大的层面上发挥作用,我们必须把扶贫和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作用。”
鲁苏丹,格鲁吉亚文化遗产局专家组组长?Tusut Sumia列举了许多格鲁吉亚村庄将非遗传遗产与旅游相结合的例子,并谈到在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背景下,如何在现场传播和商业化过程中考虑非遗产固有特征与当地居民生活之间的关系,例如一些古老的音乐传统和生活仪式,“而不是仅仅把它当作纯粹的表演。”
据悉,未来两天,非遗直播和城市生活美学论坛也将陆续举行,业内精英将齐聚一堂,讨论传统工艺促进农村振兴、非遗动画的探索和应用、食品非遗项目的激活、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
标题:第七届成都非遗节国际论坛探讨非遗传承与旅游发展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9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