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996字,读完约12分钟
山东,作为一个老式的经济大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许多专家学者都做过详细的经济分析,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探讨山东民营经济的真实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然而,经济现象总是复杂的,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往往会有新的认识和体验,这将有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更全面、更深刻、更真实地理解其中的奥秘。
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动机所在——这一次,我们将从区域和城市的角度对山东经济进行深入研究,以期给读者一些新的启示。
1
山东是一个经济大省,这是不争的事实。
早在战争年代,山东就是一个重要的军粮供应地。改革开放后,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帮助下,激发了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山东农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在1982-1985年期间,该省的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排名第一。
进入新世纪,重化工业建设突飞猛进,山东抓住了发展机遇,以石化工业和炼油工业为代表的重化工业蓬勃发展,上升趋势肉眼可见,经济总量也由工业化进程带动,始终保持着全国第二、第三高水平。
这些并不是山东经济值得称赞的唯一原因。深入到城市层面,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山东的每个城市在经济总量上都不是普通人。
最近,随着上半年经济统计数据的发布,2019年上半年100个城市的gdp排名适时进入公众视野。从榜单上看,山东省16个地级市中有15个进入了百强,上榜率高达93.75%,是中国百强城市数量最多的省份(见表1)。值得一提的是,即使是唯一没有上榜的城市日照,国内生产总值(gdp)也位列中国第101位。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东。尽管广东省的经济总量居全国首位,但该省21个地级市中只有11个入围百强,上榜率为52.4%。除珠江三角洲外,粤东、粤西和粤北的经济都平平。排名垫底的云浮今年上半年仅创造了425.5亿元的国内生产总值,仅略高于山东省日照市的1/3。很难想象它位于中国第一大经济省份。
此外,如果将山东省和广东省这两个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分别排除在外,我们可以看到,除青岛和济南外,山东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仍可挤进中国前三名,但除深圳和广州外,广东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排名将下降三位。这再次证明了山东省城市间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事实上,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经济大省都经历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除广东外,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的经济地图和浙江省杭州、宁波“两城为主”的城市格局都存在争议。相比之下,山东省诸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虽然不尽相同,但与广东、江苏、浙江的差距却很小。
从这个角度来看,山东省内部的均衡发展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2
然而,如果我们从国家层面重新审视,城市间的均衡发展似乎并没有给山东省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好处。相反,它错过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国家政策的倾向,因此它一再错过发展机会。
例如,2017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重点建设京津、上海、广深、成渝四个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昆明。乌鲁木齐、哈尔滨、Xi、郑州、武汉、大连和厦门是八个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其中没有山东的城市
又如,济南、青岛虽然都提出了“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理念,但目前国家认定的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没有一个山东城市。
在很大程度上,山东缺乏一个强大的超级城市来发挥主导作用。
读完这篇文章,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山东不是有一对“双子座”吗?
是的,看看这两个城市,一个是千年古城,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另一个是近代开放的国际港口;一是对儒家农业文化的继承,二是海洋商业文明的代表。再加上无数的头衔和荣誉,人们自然认为他们是山东的“超级城市”和领导人。
然而,如果我们跳出山东省的局限,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横向比较,情况就会完全不同。我们不妨从“量”和“质”两个维度来分别讨论。
济南作为省会,似乎从来都不是山东的经济中心。从省域格局来看,济南的经济总量不仅长期未能位居榜首,甚至被烟台压制了十多年(见图1),与传统的“一市独大”的省会相比,难免有些尴尬;如果把视角放大,济南长期以来在中国省会城市的经济排名中垫底,甚至次于石家庄、呼和浩特等城市。如果今年年初济南没有将莱芜纳入其中,gdp会在瞬间大幅上升,达到一万亿元的规模,这种尴尬局面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再看青岛,2016年其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万亿规模,并成功进入900多万人口的“万亿俱乐部”城市行列。这些成就是可喜的,但从中国城市生产总值100强名单来看,中国第三大经济省的第一大经济强市未能挤进前十名,仅排在第12位。另一方面,广东,广州和深圳,最大的经济省,排名第三和第四;江苏第二大经济省苏州和南京也分别获得了第7和第11名。对于山东来说,这种情况并不理想。
不难发现,虽然山东各地级市的发展相对均衡,但没有一个超级城市在经济总量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也许比较以下数据可以更直观地解释这个问题(见图2):
在谈到“量”的维度之后,让我们看一下“质量”。
人们普遍认为,除了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等基本因素外,高质量的产业集群也是相当重要的指标。放眼世界,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实力雄厚,而旧金山和柏林则拥有强大的高科技产业;然而,国内的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杭州等城市都形成了值得称道的现代产业集群,相应的明星企业也在一个接一个地竞争。
相比之下,山东的济南和青岛就逊色了。
作为一个典型的重工业经济大省,山东现有成熟的产业集群大多集中在石化、能源等传统领域,而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足够的规模,各城市都是如此。
不用说,在济南,很少有能被命名的公司把新兴经济领域作为他们的主要业务。至于青岛,即使是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家电明星企业也不得不面对转型的痛苦;与此同时,他们一半以上的零部件不得不从广东、江苏、浙江等省购买,这从侧面反映出青岛家电行业存在突出的“大头短身”问题,难以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而且,家电属于传统经济领域,新兴领域的不足肉眼可见,高质量的产业集群远未形成气候。
正因为如此,在去年7月的第一轮检查和整改后,有关部门很少点名批评中国的7个副省级城市,理由是“主导作用不足”、“主导作用不足”和“中心城市作用不足”。山东占据了七个城市的两个席位,济南和青岛都在名单上。主要反馈是:
(1)济南市没有足够的实力实施新的发展理念;
(2)青岛有“富即安”的心态,“头雁效应”不够强,“重点少数”没有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因此,这对“双子座”显然不是山东经济的领头羊,也远非超级城市中的咖啡之地。
3
原因很复杂。有先天的因素,那就是黄河的洪水。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了几千里。然而,这位“母亲”似乎没有温和的脾气。由于含沙量大,黄河中下游河道极不稳定,经常发生洪水和改道。据史料记载,从先秦到民国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堤1500多次,改道26次;每一次洪水都会导致成千上万的居民流离失所,造成巨大的物质财富损失。
山东位于黄河洪水的核心。由于遭受黄河的洪水,与自古以来长江下游的繁荣不同,山东的许多地方都无法形成厚实有效的经济积累,许多居民不得不离乡背井,去一个更安全的地方避灾求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很难形成持续吸引资源和人才的向心力,超级城市自然难以诞生。
然而,考虑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黄河的有效管理,黄河洪水不能被视为主要原因。归根结底,山东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还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产业发展的同质化明显。
从全省所有城市来看,整个产业都是“大而全”,即从农业到工业到服务业应有尽有,特殊产业还不够清楚。此外,不同地方的主导产业相当相似。例如,山东三大民营纺织企业位于滨州、东营和济宁,可以理解为滨州、东营和济宁的主导产业之一。这也是各地产业同质化的一个缩影,其结果必然是每个人都很大,但没有人足够强大。
第二,未能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这一点以前已经提到过。事实上,除济南、青岛外,山东其他城市也存在这一问题,即产业布局分散,无法形成与江浙相似的产业集群,导致城市间互补性弱,产业集聚不足。每个人都很难形成足够的凝聚力,这削弱了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第三,缺乏颠覆性创新。
革命性的发展往往离不开颠覆性的创新,超级城市的崛起也是如此。一些颠覆性创新的到来,很有可能打破旧的城市经济结构和产业发展道路,通过开辟新市场、形成新产业,获得在角落超车的资格,从而推动城市经济的飞跃。杭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电子商务兴起的推动下,其他互联网经济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应的新技术如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此,杭州已成为继北京之后的“新一线”城市的领头羊。相比之下,山东相对保守的发展理念使每个城市都倾向于走自己固有的道路,但由于缺乏颠覆性的创新,它一再错失新经济,因此超级城市脱颖而出是合理的。
读完这篇文章,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篇文章要一再强调超级城市?
事实上,这很简单。想象一下,一家高科技公司雇佣一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年薪300万,或者雇佣10名技术人员,年薪30万,哪个更有意义?答案显而易见。
俗话说:“蛇不能无头,鸟不能无头飞。”一个超级城市给省里甚至全国带来的东西绝不是普通城市所能相比的:
首先,超级城市可以形成更强的资源集聚效应,全球范围内的高质量高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将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第二,超级城市可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有效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有利于市场分工的细化和空个体发展的扩大;
第三,超级城市能够发挥强大的辐射能力,带动周边城市和地区的发展。
就山东而言,由于缺乏超级城市,其对资源的吸引力明显较弱。此外,它位于北部京津冀城市群和南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之间。西部地区正面临着郑州、武汉、Xi等全国中心城市的强势崛起,人才、资金和技术的竞争日益激烈。包括他们在内的任何一方都有可能为山东制造一个虹吸现象,这将使这个经济大省继续失血,因为它正显示出疲态。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激烈的“抢人之战”中山东城市的存在如此之低。事实上,山东不仅难以“抢人”,而且还面临着“留住人”的严峻挑战。据《齐鲁晚报》报道,2019年山东省16个城市毕业生的平均保留率仅为23.54%。青岛和济南的毕业生保留率仍然乐观,分别为62.59%和53.33%;然而,对于其他城市来说,留住自己的人并不容易。10个城市的保留率低于省级平均水平,聊城和济宁的毕业生保留率甚至低于10%。在流失的毕业生中,70%的人去了京津冀或长江三角洲。
山东真的需要一个超级城市
4
幸运的是,山东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2016年,河南省郑州市被列为“全国中心城市”,时任济南市委书记王表示:“这对我们是一个很大的刺激,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还包括山东的两个城市。如果我们不迎头赶上,很可能会形成一个中间崩溃。”2019年初,济南正式与莱芜合并,标志着济南成为超级城市的重要一步。
然而,一个超级城市不能简单地通过“添加”来打造,以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另一方面,山东现在有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优势,即青岛,济南和烟台。可以预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济南和烟台都将成功地成为“万亿俱乐部”,对于一个同时拥有三个万亿gdp城市的省份来说,无疑是非常高兴的。
然而,应该提醒的是,无论城市如何竞争,协调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有一个“城市圈模式”来定位城市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更远大的思路和对未来的展望,也就是说,它不局限于一个大城市的资源禀赋和技术优势。相反,我们应该同时考虑周边城市的相关要素和特点,上下游结合,合理配置要素,通过互通有无、取长补短,降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资源和环境成本。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所言:“孤军奋战的城市没有未来。”我想问:超级城市群,如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三角洲,正不遗余力地深化联系,以寻求协调发展。山东半岛的诸城如何置身事外?
从这个角度来看,山东也是幸运的,因为“三核心协同领导”背后的能量远比一个超级城市更令人惊叹。
如何把这个大游戏玩好,可能会成为山东经济困境的一个绝佳切入点。
标题:付一夫 :山东 一个没有超级城市的经济大省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10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