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506字,读完约6分钟
广东东莞作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基地,是观察广东乃至全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窗口。试验区的批准意味着广东省应该下放一些含金的关键权力。东莞将聚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痛点和难点,探索广东乃至全国的制造业改革之路,同时也将为深圳打造中国。第一个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近日,广东省委综合深化改革委员会批准东莞市建设“广东省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与创新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要求东莞市探索实施更具创新性和先导性的改革,充分激活土地、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推动制造业持续转型升级,打造新时期广东改革的品牌。
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建设实验区是东莞改革开放的一场重要战役。要增强忧患意识,真正做到“杀一条血路”东莞市委书记梁卫东在东莞市关于建设广东省供给侧结构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动员部署会上说。
十八大以来,东莞全面深化改革,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克服了发展中的诸多困难。目前,东莞制造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万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居广东省首位;东莞三大智能手机品牌华为、oppo和vivo去年的出货量为3.35亿部,占全球出货量的23.8%。
然而,4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其中,最突出的瓶颈是空的工业发展。“东莞的土地开发强度接近极限,达到49.4%。空的土地利用和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东莞市长肖亚飞说。
然而,随着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中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质量大型项目将落户东莞。如果土地使用模式不调整,土地空房被释放,这些项目就不能进行。此外,单一的产业支撑和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是东莞亟待突破的瓶颈。
“这些问题反映出我国的土地、技术、人才、资本等因素还没有适应和匹配制造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对制造业的供给方面进行全面的结构改革。”梁卫东表示,实验区的建设为东莞系统突破各种瓶颈提供了良机。《经济日报》记者指出,试验区的批准文件特别强调要突出政策供给,广东省有关部门可以发布也应该发布,一些土地、规划、投资管理、监管等含金部门应该下放;同时,允许直接照搬其他省级改革创新试验区的分权模式,发挥叠加效应;即使是属于中央政府的权力,我们也会积极寻求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着力改革四个实验区
截至目前,广东省已批准了广州开发区、佛山市顺德区、东莞市和佛山市南海区四个改革创新试验区。广东省对东莞的期望是,改变东莞的特色,形成制造业要素供给的模式,进行原创性、差异化的改革探索,走出一条有别于其他实验区的新路。
梁卫东介绍说,东莞实验区的建设将围绕拓展空空间、科技创新、商业环境和产业政策等四个方面,探索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改革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延伸。东莞将加快解决土地资源配置、利益分配与共享、城乡发展模式调整等深层次问题。例如,从土地储备、流转、闲置土地振兴、低效土地回收、土地合作开发、乡镇工业园区改造升级、历史违法建筑分类处理等方面探索新机制的新模式;例如,通过优化城市、乡镇和农村的多层次利益共享机制,探索建立新的土地产权收储市场价格和补偿制度,激发各级“扩/扩/建”的积极性。
二是改革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加快新旧动能的持续转化。东莞将以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构建“四大创新体系”: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企业培育,形成创新引领的发展模式。如优化创新平台载体的运行管理机制,创新散裂中子源、松山湖材料实验室、南方先进光源等大型科学装置的建设和运行机制;探索建立制造业专业技能型人才评价、引进和培养机制,通过灵活引进吸引更多高端人才。
第三,深化经营环境综合改革,加快“放松”投资。东莞将从发现和动员投资到顺利投资,从服务到政策,从工作机制到综合经营环境,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创新,形成吸引投资的新竞争优势。其中,东莞将建立全过程系统的招商机制,把握中美经贸摩擦引发的国际产业分工的深刻变化,建立跨部门的咨询规划机制,以前瞻性思维培育和引进一批产业链中缺失环节和关键环节的企业。
第四,完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推动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针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和新兴产业培育不足,东莞将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一方面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另一方面将智能移动终端制造集群培育成为世界级产业集群,形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优质制造体系。特别是要努力建设5g综合测试网(区),加快“5g+智能终端”和“5g+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建设。
配合深圳示范区建设
目前,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业示范区已成为广东全省的共识。东莞毗邻深圳,长期以来与深圳有着密切的工业合作。东莞指出,要充分把握深圳建设创业示范区带来的机遇,把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作为总体规划,积极谋划推进东莞与深圳更高层次的合作。
“高质量发展高地”是深圳新的战略定位之一。记者注意到,在东莞的一系列实验区建设规划中,加强东莞与深圳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例如,东莞提出抓住参与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建设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东莞中子科学城与深圳光明科学城在基础设施、科学设备、科技人才、科技资源和产业孵化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机制。此外,在《展望未来》中规划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东莞将规划搭建东莞与深圳的合作平台,探索两地在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高端制造领域的合作,实现“深圳R&D+东莞智能制造”。
下一步,东莞在建设实验区的过程中,将密切关注和借鉴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锋示范区的经验,促进与深圳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在大湾区框架下直接复制和使用的经验和做法将被借鉴。
同时,东莞将加快与深圳建立多层次的正常沟通机制,积极拓展重点领域合作,加快一批具体项目的规划,促进项目落地。未来,东莞与深圳的合作将更加开放,更多的问题将从市民和企业的角度来考虑,合作与互补将得到加强,更多的跨城市渠道将被打开,资本流动、信息流动和技术流动将更加顺畅。(《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铮)
标题:“东莞制造”吹响创新集结号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12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