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18字,读完约4分钟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被称为“鱼米之乡”和“长江之肾”的洞庭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水危机”。
近年来,洞庭湖水危机最突出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质下降,水中的铁、氨氮和各种抗生素严重超标,四五类水质上升;房子前后都有水,但他们不敢喝,这威胁到了湖区居民的饮用水安全。
近年来,饮用水不安全的人数在原来的8321000人的基础上增加了2556800人。特别是,为了饮用水安全,当地人民已经打井开采地下水源至150米的深度。一是湖区水量锐减,洞庭湖可能成为湖南新的“干旱中心”,附近的华容、安乡、南县等县常遭受旱灾,农田灌溉也是一个难题。
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三峡工程的建成导致洞庭湖水位下降,断流时间延长,从而影响了洞庭湖系统的自循环和净化。最致命的是,长期“固化”的湖区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湖区大量生猪养殖、水产养殖等行业无序、失控地扩张,大量农药和化肥造成水污染;
其余造纸厂、化工厂等企业产能大幅增加,废水排放总量仍不小,已成为水污染的“毒瘤”,严重破坏了洞庭湖的生态平衡,导致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同时对湖区周围人民的生命安全构成巨大威胁。
洞庭湖的水危机确实令人痛心。但这应该比洞庭湖更令人担忧。目前,洞庭湖是中国污染最严重的内陆淡水河流。洞庭湖只是中国水污染和水危机的冰山一角。
如果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不下定决心认真对待它,恐怕未来几十年都不会有饮用水,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因此,洞庭湖水危机实际上再次敲响了水资源维护的警钟,提醒我们要深刻反思许多问题:一是要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为减少水污染提供决策保障。
洞庭湖区形成这种恶性局面的根本原因是各级地方政府缺乏环保优先意识,只注重追求gdp增长绩效和眼前利益;或者治理不够深入,一切都让位于经济发展。例如,周围污染严重的造纸和化工企业就是明显的证据。
正是由于这些企业的存在,洞庭湖水污染控制陷入了恶性循环,控制效果不明显,甚至控制速度跟不上污染速度。中国有许多内陆河源头污染,谁能说不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呢?
第二,人民教育和生产科技指导应放在生产发展的前沿,为减少水污染提供理念保障。洞庭湖区的农民没有错,但错就错在各级政府对农民养殖业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指导,这使得生猪养殖及其周边的水产养殖业异军突起。
野蛮无序的扩张加剧了水污染,大量农民因得不到农业技术部门的指导而盲目滥用农药和化肥追求产量,加剧了洞庭湖地区的水污染。
特别是各级政府对生产规模和环境承载力的适应认知水平处于无知状态,使得周边水产养殖生产的排放量大大超过了洞庭湖的净化能力。
中国很多湖泊都被污染了,谁能说这不是缺乏教育引导造成的呢?三是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要科学论证,兼顾大环境与小环境的良性互动,为减少水污染提供科学保障。
三峡水利工程建设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虽然它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利的环境因素,造成了下游湖泊水位下降、影响水系自然内生循环等次生自然灾害。这些灾难是当局始料未及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三峡工程,洞庭湖区的水位不会下降,使过去的“鱼米之乡”变成今天的“死水之乡”。此外,可以想象,我国一些湖泊的水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是由于工程建设不当造成的。
显然,为了确保我国江河水资源的安全,防止更多的江河湖泊重蹈洞庭湖的覆辙,现在是各级地方政府摒弃短期发展思路,摆脱先污染后控制生产发展的旧模式,加大“三高一低”的产业治理力度,把教育引导人民提高环境意识和开展科学生产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的时候了;
同时,在重大水利建设项目中,要科学规划,立足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保护水资源,造福社会和人民,让中华民族永远不愁水污染的项目!
标题:莫开伟:洞庭湖水危机来袭,我们该反思什么?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12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