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227字,读完约3分钟
新华社北京9月3日电摘要:中国杂交水稻帮助非洲改善粮食问题
新华社记者
“自从引进中国杂交水稻以来,我一直在种植这种水稻,我再也没有挨饿过。我希望所有的马达加斯加人都能种植这种水稻,这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55岁的马达加斯加稻农拉纳菲马纳·乔治(Ranafimanana George)谈起自己与中国杂交水稻的恋情,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幸福。
马达加斯加是位于印度洋西南部的岛国,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水资源丰富。它有种植和食用大米的传统。但是,由于农业技术落后,配套条件差,马达加斯加的水稻产量不高,每年都需要进口大米。即便如此,它也不能帮助所有公民摆脱饥饿的威胁。
2010年,由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发起的袁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带着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来到马达加斯加,成立了袁的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当地推广杂交水稻种植。
到目前为止,公司已经在马达加斯加推广了4万公顷杂交水稻,平均每公顷产量为7.5吨,是当地传统水稻平均产量的两倍,最高产量为每公顷10.8吨。
今年5月,中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马达加斯加成立了分中心。建成后,它将利用马达加斯加的多样环境培育适合不同非洲国家的杂交水稻品种,希望能确保当地乃至整个非洲的粮食安全。
51岁的王学敏卷起裤子,站在尼日利亚西北部卡比州瓦拉农场的稻田里。他被绿色的大秧苗包围着,秧苗长得很开心。王学敏在尼日利亚工作了16年。他曾是中国在尼泊尔的南南合作农业项目的专家,现在是中国海外集团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资深水稻种植和育种专家..
“今年,我们所有的农场都使用播种和其他技术来种植水稻。该技术的优点是出苗好,草少,可大大降低人工成本。”谈到他改进的播种和种植技术时,王学敏充满了自豪。
“尼日利亚的土壤、气候和水稻种植方法与中国大不相同。开始时我们遇到了许多问题。”王学敏说。2006年,他和同事播种完毕后,原来的田间管理技术方案和大规模的耕作设备已经不能适应工作环境,数百公顷的水稻几乎被杂草吞噬。
“在非洲,我们不能照搬中国的模式,我们必须根据中国的技术经验和非洲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王学敏说。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创新,瓦拉农场为中国技术找到了一条适应尼日利亚环境的新途径。目前,瓦拉农场已成为尼日利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示范和培训基地,培训了1000多名当地农民和农业机械管理人员。
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水稻种植项目——万宝莫桑农业公园位于莫桑比克加沙省省会赛赛市。由于土地辽阔、气候适宜、灌溉水源丰富以及中国的支持,该项目计划开发2万公顷土地,并通过合作种植带动周边农民开发土地和种植水稻。
在肯尼亚和安哥拉,中国杂交水稻的种子已经或将被播种在希望的土地上,帮助当地农民实现增产增收的梦想。与此同时,包括塞拉利昂、赞比亚和津巴布韦在内的更多非洲国家正期待着适合当地种植的杂交水稻种子的到来。(注:持有人:尚义、崔克新、卫诗,参赛记者:文浩、郭俊、聂祖国)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黄伟
标题:综述:中国杂交水稻助非洲改善粮食问题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3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