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94字,读完约10分钟

9月8日,由人民出版社主办的名为《李一乌回忆录》的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全国政协前副主席李金华、中联部副部长陈凤翔、国家情报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国家版权局副局长阎晓宏、中联部前部长钱李仁、朱良、文化部前部长王蒙等出席了座谈会 李一乌同志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北伐,参加南昌起义,经历长征,而且他还是有名的文化人,是中国共产党内得不到的高级知识分子。 《李一乌合的回忆录》是李一乌合同志生前8年亲笔写的,讲述了作者亲身经历的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全过程。 书中详细描述了南昌起义、上海地下事业、万里长征、皖南事变等,展示了许多生动而不为人知的细节。 他还提到了“文革”事件、回归工作后的多件往事等建国后的一点事业生活状况 李一乌的同志是前中区委员会常务委员,曾任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计划组组长十年,他从事新时期全国古籍人才培养和整理出版工作,以及他收藏多达2300本词书,以及他的书法造诣,使他在文化界非常有影响力的党 本书涉及多个党内外重要人物和大事 比如李一乌同志和周恩来一起介绍郭沫若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做毛泽东的秘书,作为毛泽东特使去成都做刘湘的统一战争工作。 在上海的时候,他是周恩来、陈云领导下的特科成员,是关系到周总理清白的“伍豪事”的证人。 抗战时期,他由中央任命,担负着协助叶挺、项英组建新四军、协调两人关系的使命。 曾任缅甸驻外大使、中联部常务副部长、中纪委副书记等,经验丰富 他的回忆录被著名党史专家哪里称为《罕见的朴素真实可靠的好书》? 多位隐蔽战线革命家的后代对上海地下事业的情况说,李一乌合同志的回忆比较可靠。 人民出版社前社长黄书在座谈会上说,李一乌同志的回忆录是人民出版社革命回忆录的经典作品,事实上要求的文风贯穿全书,本书总是有新的价值。 “年轻一代应该了解党的历史,认识前辈,这部著作是一本好教科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日本所原所长哪里、原三联书店总经理兼《读书》杂志主编沈昌文、丛军(陈毅之女)、乔小东(乔石之子)、郭平英(郭沫若之女)、中国共产党淮安市委书记姚晓东也出席了座谈会 情报得到出版社的授权在哪里发行为书写的再版序言:李一乌同志的女儿苏苏最近决定再版《李一乌的回忆录》,叫我写个序。 我很快就响应了他们的要求 这不仅是因为我和流氓同志有40年的亲密交往,更重要的是他的回忆录独特,和其他的不一样,认为值得宣传和流传。 我认为李一乌的《回忆录》有以下重要优势。 第一,自己做 写自己的传记和回忆录似乎不成问题 但是,对当时和以前的老领导人来说,没有多少 过去看到的领导写自传和回忆录的情况,往往是组织专业班,在领导自己和指定的专家(比如长时间和本人工作的秘书)主持指导下,继续收集资料、检查史实、起草写作、集体讨论、改编本。 这除了老化和其他工作外,资历和地位也是重要因素 按理说,李一乌也要属于这样的领导 他于1925年入党,之后在文武二条战线上担任了一定的指导工作。 最后在1985年9月新设的中央顾问委员会的第五届全体当选为常务委员 根据当时的规定,中区委常务委员的政治地位和物质待遇相当于中央政治局委员 但是,李一乌写了回忆录,80多岁的高龄,没有班子,没有助手,没有一匹马,自己在稿纸上爬格子。 最后只留下一小部分,由于白内障发展迅速,我不得不找个不专业的年轻人帮助整理录音。 尽管如此,除了以前自己写的有点业余爱好的第十章《过目云烟》,整个回忆录只是在1949年6月从大连来到北京(当时叫北平),之后的经验都付了 其次,严格要求自己 列宁说他从来不相信人们的回忆录。 因为人们的记忆力毕竟有限,不仅不太准确地记得过去,很多作者在回忆录中夸大了个人的作用,一贯显示正确,功劳归于自己,错误排除别人。 在中国,在写从1980年代开始吹来的回忆录的风中,还是出现了这种状况 时任胡耀邦曾对比发送过中央文件,提出写回忆录必须实事求是 但是,李一乌的回忆录打破了列宁对这一武断的概括,不仅没有列宁指出的缺点,而且看起来特别谦虚,在叙述工作成绩和错误时,大多对自己严格待人,从不夸大功绩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在皖南事变中军部解散后,他效仿新四军的主要领导人项英、袁国平的方法,自己试图离开队伍,逃出敌人的包围圈,但结果没有成功,返回部队,前后时间不到10个小时。 在外人看来,这似乎不是大问题。 因为当时被包围的严峻形势,和被视为领导人项、袁等榜样的行为,自己只是带领几个同志模仿,而且最后失败了。 但是流氓同志认为自己脱离了部队,所以是出生以来犯的最大错误,每次说话都会脸红(夫人的王仪被重提,出版时变成了“这一生遗憾的错误”)。 通读组织布置的两个校订的人,钱李仁和我也没有提出不同的意见,就这样出版了 另外,让自己变得严厉的例子是,抗战前夕,作为毛泽东的特使,一个流氓同志拿着毛亲书去四川看刘湘,做刘的工作。 但是,不巧到达成都时,刘湘去了武汉,最后在武汉去世了。 毛泽东提出的任务没能完成。 他只好回延安夺回生命。 但是流氓同志事后觉得还不够,在四川就业“不一定限于刘湘这个范围,应该进行刘文辉、田尧尧各处的统一工作,另外应该通过我三哥的旧关系做老“一军系”熊式辉部下的工作……” 对此,他感到遗憾 第三,实事求是 这早就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但写回忆录时最不容易 比较普遍的缺点是夸大功绩,编造情节,取悦领导,宣传自己 比如《李一乌合的回忆录》和同时期出版的比较有权威的回忆录,事实上不是需要的 长征途中,陈云派往上海(后赴苏联)不仅违背事实,而且添油加醋 比如陈云说和潘汉年一起离开了球队(其实分手了),还编辑了一些生动的情景,两天后陈云的妻子若木问他,陈云去哪儿了? 其实,于若木没有参加长征,她和陈云结婚也是两三年后在延安的事。 《李一乌合的回忆录》不仅没有这样荒诞的编剧,而且也如实地写了通常经历的记述,一点夸张和缩小的斧头割伤都没有。 中国修史的优秀之一以前就流传着“尊重史实,记住历史结果”。 这是《李一乌合的回忆录》完全实现的 第四,朴实无华 现在的回忆录、自传、传记像小说一样写,关于过去几年的史实和经验,在现在的认知和想象中被描绘得非常生动,关于第三人没有参加的去世的两个人的对话,也可以制作长篇大论,在双方的谈话中引用 其实,在没有速记和录音的条件下,没有作者。 用引号引起来就不可信。 即使是本人多年前说的话,也不能像打引号那样正确地记忆。 被誉为两千年司马迁的《史记》中,完全不能相信历史,有更大的文学因素 所以鲁迅肯定了它是“史学家的绝唱”,并指出它是“无韵的‘脱离’” 旅美历史学家唐德刚说,那是文学著作,不是历史,以吕不魏和嫣毗的描写为例,证明了不能完全相信。 李一乌曾经被称为“创造社(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郭沫若为代表的文学团体)的健将”,具有足够的古文基础(特别是精通诗词歌赋)、高拷贝水平。 但是,他在《回忆录》中没有特别表现,就像日常的故事一样,坦率地叙述着。 不仅容易阅读,而且我确信 第五,“不登领导”,“不夹名人自重” 是流氓同志的人品之道,贯穿一生,在本书的“自序”中特别被证明 他与党的许多领导很熟,有些人还在一起工作过很久,但他都很淡定 有事时提到(多是一笔写),没事时不提,从来不渲染,也没有特别的陈画。 他和毛泽东的秘书为了统一战争见过四川军阀刘湘的特使。 周恩来从北伐到上海,再到中央苏区工作多年,长征前夕共同介绍了郭沫若入党。 刘少奇和陈毅在苏北工作过一段时间。 邓小平也成熟了,长征时的遵义会议期间也还住在一个房间里。 但是在《回忆录》中,他自己和他们的接触和交流不多,带引号的对话连一半都没有 他认识和接触过包括鲁迅在内的很多文化名人,只在有事的时候提到过,没有进行任何讨论,没事的时候完全没有提到。 有一次我建议他就在上海从事文化事业时与鲁迅、“左联”等的接触写详细的内容,但他也没有采用 他还说,与鲁迅的交往是党和鲁迅的关系,不是个人的事。 在文委,他只是打杂,没什么好说的 最后,我再解释一下我和这本《回忆录》之间的关系 流氓同志在《自序》中最后说:“关于全文,哪里委托陈易同志审查了?” 陈易同志,我不认识他是怎么检查的,我也不知道 说到我的“检查”,我真的不能负责 我和这本《回忆录》的关系,只能指出以下几点。 一个是我提议写这部《回忆录》并推进的积极分子。 流氓同志平等待人,没有架子,所以在1950年我们一起上传联合国代表团后,他很快就交给了我的孩子们 和代表团一年半,我们已经被称为莫逆之交,之后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党中央指定他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计划组的领导,他一直坐在家里,翻阅古籍,练习书法,很少外出 在这最后十年里,我们更经常见面,海阔天空,什么也不说 一个月左右,如果工作忙没去看他,他会打电话来,或者问他“你病了吗”是真的还是假的。 他不管有什么新的重要消息,都坦率地让我去他家,听他的留言和传达。 这证明了他对我的完全信任 我也很尊敬他,崇拜他摆脱低级趣味的人和广博的渊博学问 这种亲切的忘年交和互信,我担心他进入晚年时,他会带走脑子里的好东西,所以敦促他以回忆录的形式留在后世 二是流氓同志写《回忆录》的时候,我多少参加了一些。 这除了通常的商谈以外,好像还有几个规则,他写了大段落(一般是十几八页)后,马上把印刷的原稿发给我让我阅览编辑。 我也不客气地提出意见 另外,这不是形式上的,除了复印的一部分修订外,对复印也有重要的意见 三是他的《回忆录》写好后,指定我通读两次,对复印结构和各处复印做了最后的校正和统一修改。 我按他的要求完成后交卷 这就是我与《李一乌合的回忆录》的关系 哪方面2014年(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热门:前中顾委常委李一氓回忆录出版,陈毅、乔石子女出席座谈会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40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