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63字,读完约4分钟
■记者观察
■本报记者李海南
根据最近召开的“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新闻发布会,根据1985年、1999年、2011年和2018年的监测结果,我国水土流失面积持续减少。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273.6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不含港澳台)的28.6%。与2011年相比,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1.2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湖南省的面积,减少了7.2%。
显然,水土流失面积的绝对减少客观上证实了近年来我国环境保护相关政策的有效性,尤其是水利政策在不断完善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所谓水土流失,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影响,雨水无法在当地消耗,土壤被趋势冲走,导致水土流失的现象。主要原因是陡坡、土地利用不当、植被破坏、耕作技术不合理、土壤疏松、森林砍伐和过度放牧。
一旦发生土壤侵蚀,其不利影响是广泛的,土壤侵蚀的主要危害是:(1)土壤耕层被侵蚀和破坏,使土壤肥力日益枯竭;淤塞河流、渠道和水库,降低水利工程效益,甚至导致水旱灾害,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土壤侵蚀对农业生产和山区下游河流构成严重威胁。
在人为因素中,除了不当的农业灌溉和水利行为外,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也是导致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因此,近年来,有关部门开展了减少农业用地的工作,重点是建设四川土地、塬地、坝地和缓坡梯田,充分开发水资源,采用现代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生产力,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垦和回填多种水土保持措施,同时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治理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水利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从土壤侵蚀类型来看,土壤侵蚀主要分为水力侵蚀和风蚀,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15.09万平方公里,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4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风蚀面积158.6万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58%,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6.6%。
虽然水土流失的绝对面积有所减少,但不可避免的是,全国仍有1/4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且面积大、分布广,治理难度越来越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开发力度大,水土资源保护压力大。黄土高原、东北黑土区、长江经济带和石漠化问题依然突出,贫困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亟待加快。
记者认为,尽管水土保持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许多地区仍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这也对我国今后制定生态保护政策,特别是水利和农业政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中国的农业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进入新经济常态以来,农业发展中的超负荷问题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原因是农业生产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更大的生产能力,其突出表现是以牺牲水土保持为代价换取产品生产能力的提高,这显然不利于农业的长期发展和水土保持的长期可持续性。
因此,在政策应对方面,相关部门已经开始进行综合治理,即优先考虑农田排灌工程建设和耕地质量,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减少水土流失,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今后要创新体制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新的生产经营主体的作用,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各类项目按标准化要求完成后,应及时进行权利登记,明确管理和保护的主体及资金来源。
这样,至少从源头上来说,透支能力的形成是有限的,这会给水土保持带来直接的传导效应。
另外,众所周知,水土保持一旦失败,很容易导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损失,这就不断给水土流失的严峻形势画上惊叹号。无论从严峻的形势来看,还是从新发布的水土流失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仍在进行中。当然,好的数据证实了环保、水利等相关政策的对症下药,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司长浦朝勇日前表示,我国仍需把水土流失作为一个重要的生态问题来抓,从政策、制度和机制上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强化监管手段,弥补治理中的不足,提高治理质量,形成防治合力,提高生态服务功能,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
标题:水土保持向好印证政策“药方”对症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