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27字,读完约5分钟
■李惠莲
1994年的深秋和今年一样明亮透明。一群有新闻理想的年轻人,在北京北三环外的一栋租来的大楼里,抱着“办中国最好的经济报纸”的梦想和“对读者和历史负责”的信条。11月1日,他们将《中国经济时报》奉献给世界。
25年过去了,辛勤耕耘、风雨兼程、品味辉煌的《中国经济时报》经历了一系列的蝴蝶变化,从周二的报道到周二的工作日报,从黑白到彩色印刷,从“宽报”到“薄报”,从一份报纸到多媒体矩阵。其覆盖内容日益丰富,传播渠道不断拓展,遵循传播规律的能力逐步增强。从综合性日报向智库媒体转型的探索之路一直稳步前进。凭借深刻的思想见解、前瞻性的理论视角、新鲜有用的实践案例等独特报道,《中国经济时报》在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如今,该报不仅搬进了拥有自己产权的办公楼,而且拥有一支专业、精干的工作团队。它还拥有大量忠实的读者、粉丝和不断扩大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家作者团队,在社会和决策层面的影响力逐年扩大和增强。
我们见证,我们记录。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国的改革开放走上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新征程。该决定通过一年后成立的《中国经济时报》应运而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们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的辉煌发展。可以说,在经济领域,我们从来没有在重大事件发生的关键时刻缺席过。从我们自己的角度,我们忠实地记录了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进程,记录了中国从富裕到强大的历史变迁。
我们参与,我们推动。《泰晤士报》成立和发展至今的25年,与中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目标是一致的。在这个时代的浪潮中,时代站在了最前沿,积极、坚定、不遗余力地为改革开放鼓噪。无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激烈冲突中,还是在本世纪初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所带来的社会焦虑和对策思考中,还是在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探索、发现和推进中,《中国经济时报》始终扮演着改革开放的坚定推动者角色。
我们坚持,我们害怕。在过去的25年里,我们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球经济危机等国内外大事上不遗余力,也号召被忽视的农民工和小微企业。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舆论监督,我们都希望为改革发展和民生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即使这种力量很弱,我们也不会放弃努力。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今天写的每一个字都将成为明天的历史。因此,我们应该在写作前尽最大努力掌握材料,在写作时,我们应该认真选词,并对事实和读者心存敬畏。从笔中流出来的历史的骄傲和重量,用理性之光祝福了我们感性的心。
岁月如歌,努力是永恒的主题。我们见证了这一记录,并参与了推广活动。我们奉献青春和激情,在追求梦想中不断成长。我们的努力赢得了读者的掌声和尊重。引用一位学术领袖的话:中国经济时报在媒体上独树一帜,在学术界也很有名。作为《泰晤士报》的读者,这种评价让我们充满自信、感激和恐惧。我们很清楚,这是读者对我们全部的爱和美好的期望。《泰晤士报》离这个高度还很远,需要更加努力地向前发展。
回首往事,我们满怀感激。《中国经济时报》25年来的成就,是几代同仁辛勤劳动的结果,体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历任领导的辛勤努力,离不开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我们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各界人士给予我们的关心、指导和支持,特别是读者的热情鼓励和肯定,直言不讳的批评和鞭策,以及始终不渝的关心和保护。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如今,世界正面临着一个百年来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重要的时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经济建设仍然是国家发展的主要任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为一个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报道领域的智库媒体,这是一个大有作为、大有作为的好时机。在过去25年探索的基础上,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经济时报》已经成为一流的智库媒体——时机已经到来,它的潜力已经实现。
这是时代人民的光荣和梦想,也是时代人民的使命和责任。展望未来,我们将积极应对媒体模式和传播方式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顺应传播大趋势,与时俱进,加快媒体整合步伐,积极探索和主动构建全媒体传播模式,谱写辉煌篇章。
25岁,是全盛时期;25岁,是青春。我们的梦想还没有实现,我们还在探索的路上。谢谢你一直陪着我!在未来的岁月里,让我们继续携手共进,绽放青春,共同成长。
标题:在追梦的路上绽放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6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