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96字,读完约3分钟

我记得当我进入经济学领域时,我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在《中国经济时报》上发表的。那篇文章也是我最满意的一篇,到目前为止我的许多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都是那篇文章的延伸。当时,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出口萎缩,经济形势非常糟糕。我记得我的文章提出了三种扩大需求的方法。这三个理念都是为了扩大优质需求,强调需求质量和经济增长,这与当前的优质发展理念完全一致。三项措施中的第一项是扩大高校招生,改革高等教育制度,扩大私立高校的自主权,特别是授予它们学术资格和学位的权力。这个提议很快就被实施了。多年来,有人批评高校的扩张,说高校的扩张降低了大学生的素质和教育的产业化;然而,站在这个时间点上,如果没有高校扩招,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还是一样的。在以机器人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经济的现状如何?第二是大规模的沙漠控制。中国有26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化土地。沙漠治理不仅可以绿化土地,增加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还可以促进现阶段投资的稳定增长。不幸的是,这一建议至今未被采纳。我认为这项政策仍然有效,从投资规模和投资持久性来看,这是唯一可以取代房地产投资的投资机会。三是扩大农民消费。在扩大农民消费方面,当时有两个想法,一个是建设新农村,另一个是城市化,把农民变成市民。我倾向于通过城市化扩大农民的消费。我认为城市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新农村建设得好,人们就会去城市,这将造成巨大的浪费。城市化具有规模经济,它不仅带动了农民的硬件消费,也带动了他们的服务消费,而这些消费对他们来说仍然是高质量的消费。但是后来,中国采纳了第一个想法。现在回头看,它应该城市化。

我跟中国经济时报的渊源  和一点感想

我开始在《中国经济时报》发表文章已经有20多年了。时光飞逝,突然间我成了经济学的老手。《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参与《中国经济时报》组织的“百名学者展望中国经济形势”调查已有数年。在《泰晤士报》上看到各方观点的对立,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对抗中,各方都能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经济形势,这是智库报纸的最大优势和必备的素养。通过时代的平台,我个人获得了巨大的收获。首先,他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对国家政策影响不大。其次,我遇到了一群精力充沛、积极主动的记者,他们的问题和信息启发了我,促使我更全面、更深入地思考。第三,与其他学者的讨论和争论也将有助于我改进和修正我的观点。

我跟中国经济时报的渊源  和一点感想

《中国经济时报》已经创刊25年了。祝《中国经济时报》未来更具活力,智库报纸建设取得更大进展,为国家重大政策的确定和实施提供更好的政策建议。

我跟中国经济时报的渊源  和一点感想

(作者是北京大学国家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标题:我跟中国经济时报的渊源 和一点感想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6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