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3字,读完约4分钟
■本报记者李健■陈明珠孟戈魏恩学
三都县是贵州16个贫困县之一。在推进扶贫的过程中,全县全面推行“村社一体化”的扶贫开发模式,通过领导党支部、整合产业发展、做好产销对接服务,为群众致富开辟了道路。截至今年9月底,三都县已完成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成立、登记和发证工作。全县共有股份经济合作社94个,其中县级总公司1个,村级87个,集体6个,注册资产总额5.3亿元,集体土地总面积31.17万亩,股本总额5.29亿元。
“村社合一”:为大众开辟繁荣之路
“党的建设引领行业出类拔萃,改革助推富民强村……”走进三都县普安镇杨集村的股份经济合作社,挂在墙上的宣传牌特别显眼。在推进村社一体化的过程中,村坚持股份经济合作社在村党支部的统一领导下运行和发展,将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与农村合作社的经济优势和生产优势有机结合。“通过党的建设的领导,我们将团结成一个团队,使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原有分散的产业将集中起来,统一规划,统筹发展。”杨集村党支部书记说。
杨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覆盖所有村民。合作社有股东代表55人,董事会成员5人,董事长1人,副董事长1人;监事会成员3人,监事会主席1人,副主席1人。合作社下有36个村民互助合作小组。组长也是各村组的股东代表,组员主要是各村组的党员、养殖专家、返乡企业家和劳务输出领导等。互助合作小组主要是加强合作社与农民的联系,根据各村组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动员群众参与合作经营。同时,杨集村还采用村“两委”成员同时担任董事会成员,建立民主议事和决策的工作机制,确保合作社与村“两委”同向合作,相互促进。
杨集村在党的建设的指导下,形成了产业发展的“135”机制,即一个党员带动三户人家围绕五个产业共同发展致富:“山上一片林,地里一亩菜,水里一潭鱼,林下一鸡,家里一窝猪。”同时,按照统一品种、统一农业资源、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五统一”运行机制,先后整合实施了超天骄、财新、林下养鸡等农业特色产业,增加了人民收入,不断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杨集村是二等村,辖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604户,6821人,740户,3017人,主要是苗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大多数当地人以种植为生。经过多年的探索,村民们相继发展了蔬菜和枇杷种植产业,但都不成规模。“村社一体化”后,原有产业将得到整合和规划,带动群众“拥抱发展”。针对一些人持“观望态度”的现象,合作社通过出让土地建立种植基地,坚持“向群众展示,让群众效仿”。到目前为止,杨集村已实现辣椒种植38亩,绿色蔬菜种植200亩,韩国萝卜种植260亩,黑猪养殖250头,林下养鸡2万只,稻田养鱼500多亩,枇杷种植3000亩,农业产业正逐步向规模化发展,基本实现了“增收节支、脱贫致富”的目标。
“产销对接”: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三都县大河镇合江村除杨集村外,还成立了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促进村社一体化。为了做好产销对接服务,合作社积极对接蔬菜销售老板,邀请他们到村里购买群众种植的蔬菜,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同时,合作社还坚持加强与蔬菜销售老板的沟通,把握市场变化,引导群众调整种植品种,确保群众种植的蔬菜顺利销售。据了解,合江村500亩坝区计划种植的蔬菜主要有菜苔、西红柿、辣椒、茄子等。合作社专门设立了机耕队和蔬菜产销服务站,解决群众发展的“后顾之忧”。
合江村离县城25公里。近年来,群众利用500亩坝区不断发展特色蔬菜种植。然而,在过去,大多数人都在寻找“买家”,市场无法得到保证。“以前种的菜要拉到街上卖,既费时又费力,而且价格也不是很好。”说起以前卖菜的经历,村民吴安碧显得无能为力。“现在我们种植的蔬菜主要由生产和销售服务站经营。大众是由散户投资者种植的。经过合作生产和销售服务,他们将共同发展,统一销售,增加人民的收入。”合江村党支部书记杨郑州说。
标题:贵州三都:“村社合一”为群众开辟致富路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7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