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17字,读完约5分钟
新华社贵阳12月26日电:“移民”如何成为公民的三个细节——探索黔西南扶贫搬迁社区治理
新华社记者石千贵
"完成188万人搬迁扶贫!"最近,贵州省经济工作会议发布了令人振奋的消息。作为贵州省扶贫搬迁人数最多的市(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搬迁人数约占全省搬迁总人数的18%。为了缓解移民在由农民向市民转变过程中的“痛苦”,黔西南持续开发区形成了一套社区治理体系。
“农业低保”已成为“城市低保”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已转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几乎翻了一番."65岁的张佳莹说,帮助穷人的搬迁改变了她的生活。"她过去在农村做农活,平日很少穿干净衣服。"。
张佳莹过去住在青龙县马孜乡,家里很富裕。后来,因为我儿子借钱买了一辆煤车,又丢了钱,他欠了近50万元的外债。为了还债,我儿子独自出去工作,她的儿媳去找她和她的妻子。享受了扶贫搬迁政策后,他们一家搬到了兴义市。
由于黔西南实施了“新市民居住证制度”,农村两个孩子的最低生活保障变成了每月收入超过1000元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有了张佳莹夫妇的养老保险,“基本生活没有问题”。
“起初,因为有些人担心他们未来的生活和新环境,担心搬到城镇后会失去农村土地、森林和其他权利,所以许多人不愿意搬家。”黔西南州副省长、公安局局长宋丽表示,为了解决群众的担忧,当地政府启动了户籍改革。
宋丽介绍,自2018年5月3日起,黔西南率先在贵州省实施“新市民居住证制度”。在农村权益保护不变的基础上,新公民居住证持有人在城市公共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7类39项权益,为促进拆迁人享受同等城市设施、同等公共服务、同等公民待遇和融入新环境提供了制度保障。
动物模式为老人和孩子“导航”
“当我在家乡的时候,我不会出错。当我来到这里的时候,道路和建筑都是一样的,所以我很容易迷路。有一次我去社区广场,我找不到路。我最后不得不找个人把我带回来。”64岁的布依族陆说。
为了方便像陆这样的不识字的拆迁户老人和孩子回家,兴义市黎平社区在居民的楼上设置了动物图案。同时,在社区不同区域的道路两侧专门画出不同颜色的线条,以此来“导航”社区中的这一特殊群体。
记者看到,黎平社区每栋建筑上张贴的动物图案都非常生动、独特,它们会在夜间发光。“住宅建筑看起来很相似,个别老人和孩子不容易找到回家的路。”兴义市委党校副校长、黎平社区第一书记张琨表示,迷路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一定要方便群众。
贵州西南部的许多安置点正在探索为搬迁人员提供优质服务的方法。为了解决孩子放学后无人照看的问题,社区建了一个4: 30的班级;为了给社区里的老年人提供娱乐场所,社区建了一个日托中心;为了解决拆迁户的就业问题,社区推出了扶贫工作坊...
除了完善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五大体系”外,黔西南在2017年底率先提出了“新市民计划”,并在产业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发展等13个方面推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使搬迁到扶贫搬迁的人能够“搬迁”和“稳定”。
将“本地”地名一起移入城市
宝山油田甘坝子丹南坡...这些听起来像本地话的地名,过去是黔西南贞丰县龙兴街道办事处新安办事处的拆迁户居住的地方。搬进城市后,这些村庄的名字就成了他们居住的建筑物的名字。“为了消除搬迁居民的陌生感,我们坚持把人和地名放在一起。”龙兴街道办事处成员王启宇说。
“不仅要感动人,还要感动‘乡愁’。”仪陇新区街人大常委会工作委员会主任王说,为了让群众记住过去和“乡愁”,社区还建了马山村记忆博物馆,收藏了过去马山镇居民使用的数千件物品。
王介绍说,该社区有1067户人家,5700多人,其中大部分来自马山。马山乡位于石漠化山区,因其混沌山脉而得名。它曾经是“土如珍珠,水如油贵,山满巨石。”“去村里的记忆大厅,让搬迁的人留在乡愁里,感受一下聚会。”
此外,许多地方仍然坚持与人交往。马山社区还根据大量拆迁户和少数民族的特点,成立了“全国联席会议”,由社区内苗族、布依族、汉族等少数民族的知名人士和社区干部组成,集体讨论社区事务和邻里纠纷。
在黔西南,许多布依族妇女都是会织绣的刺绣妈妈。为了让他们有所作为,不至于在搬离山区后失去技能,在贞丰县双峰街道办事处和册亨县付娜新区设立了许多民族服装生产车间。“每月的收入超过3000元。在家最大的好处是你可以照顾你的家人。”在双峰街道办事处一家民族服装公司工作的绣花妈妈周说。
[我要纠正错误]责任编辑:齐修养
标题:三个细节看“移民”如何成市民——贵州黔西南探索扶贫搬迁社区治理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7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