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56字,读完约9分钟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省委、省政府一直坚持把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坚持改革开放,以开山修路、遇水架桥、上山滚石的勇气和气魄,创新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青海通过积极实践“生态保护优先、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高质量生活”的“一优两高”战略,以青山绿水为背景,以高质量生活为主色调,以高质量发展为亮色,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西宁:高原绿城正在崛起
谈到西宁,许多人想到了中国的西北,又苦又冷的土地,又老又落后。现在,当你来到西宁,你会惊叹它的绿眼睛,整洁的时尚,温暖和安逸。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经济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变化,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对外经济日益活跃,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市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8年,西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86.41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3.25万元和1.15万元。西宁承载着该省近50%的人口和1%的地理空,并在生态脆弱和欠发达地区走上了绿色发展的新路。这座高原绿色城市正在迅速崛起。
波斯菊、牵牛花、一束红花、金鱼草、万寿菊等鲜花装扮西宁;湟水河、南川河、北川河和北山风景区的四条绿道就像两边的公园;街道主干道,绿地和广场,鲜花盛开……俯瞰西宁,青山绿水,五彩缤纷的街道和小巷,充满活力。西宁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青山绿水是金山银山”,深刻理解“生态如水,发展如舟”,全力推进“高原绿”、“西宁蓝”、“清澈河湖”等六大建设行动。对蓝天的不断战斗,不断刷新西宁的蓝天记录。南北两山森林覆盖率从1989年的7.2%提高到7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5平方米。
“绿色崛起”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西宁走得很有力。绿色不仅是颜色,也是发育基因。城市绿色发展需要绿色产业的支持。
随着城市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西宁市的工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工业体系,并朝着更加绿色环保的方向转变。新兴产业从“起步”走向“运行”,循环节能、低碳化的传统产业转型稳步推进,经济生态转型步伐逐步加快。西宁大力培育多种经济增长点,着力打造三大经济增长极和三大1000亿元经济增长带,重点发展锂电池、光伏光热、有色合金高科技材料、特色化工、生物医药和高原动植物资源深加工五大产业集群,实施产业新兴产业多元化规划。中国1000亿元的锂电池产业基地和重要的光伏制造中心已经形成。
与此同时,西宁市坚决关停并转移一批高污染企业,停止在城区建设一批高层商住楼,实施绿化改造,并利用甘河工业园区原有的6540亩工业用地建设西宁园博园,相当于放弃每年170多亿元的工业产值。
近年来,西宁用小金融守护大生态,坚持生态民生优先,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城市。从“以人为本”出发,以绿色发展为主题,推进城市各方面的转型升级。按照“一个核心、两个城市、循环组团发展”的生态景观城市格局,在市中心建设200平方公里的绿色核心森林公园,重点建设西宁主城“两个城市”和多坝新城,促进人口、产业和服务业向城市西部、南部和北部集聚,打造支撑发展的新平台,加快形成支撑城市发展的六大城市
西宁还加快建设“四横、十五纵、一环”干线公路网体系,实施三年攻关计划,全面完成“内环网”和“畅通西宁”工程。创建海绵城市的先锋区域;继续建设南北山环城国家生态园和美丽家园的绿化行动,继续实施。
为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打开西宁民生发展的路线图,每一个惠民工程,每一件民生实事,都让人们感受到了民生的重负。
西宁市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先进创业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团结进步示范城市、十大幸福城市等荣誉称号。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高。
绿色成为西宁最鲜明的标志,成为西宁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投资、实现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的新优势。
格尔木:戈壁沙漠上的四季绿色
夏天,进入格尔木,一个新的戈壁城市,到处都是树和花。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格尔木市的绿化覆盖率已经超过20%。这个城市有很多高层建筑,广场和公园随处可见,这是一个半个城市,半个城市建筑绿树成荫的现代城市景观。
“国家绿色示范单位”、“国家绿色先进集体”等金字招牌见证了格尔木的绿色发展成就。多年来,格尔木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变了过去戈壁荒芜的景象。2018年,格尔木市环境空气体质量优良率达到89.7%;河西集中式饮用水源100%达到或超过三级。地表水水质优良率100%,城市舒适度和人民满意度日益提高。
近年来,格尔木坚持生态发展规律,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把绿色领导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不遗余力地做好治山治水工作,描绘了生态文明的新图景:积极争取环保项目和专项资金,继续扎实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加强城市扬尘控制、道路车辆监管和机动车污染防治;我们将大力实施防治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专项行动,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要有金山银山和青山."格尔木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第一的重要理念,立足现实,大力保护现有森林和野生动物资源,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遏制土地荒漠化,深入实施“三环”绿化战略,努力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数量,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国家重点公益林等重点工程全面实施。森林覆盖率从2010年的2.10%提高到3.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7.04平方米。以加快土地绿化三年行动为抓手,着力推进重点区域绿化,加快城市绿化。2018年,完成土地绿化任务7300公顷,管理和保护国家重点公益林42.8万公顷,新增城市绿地12.5公顷,城市土地绿化规模继续扩大。
谈到近年来格尔木生态环境的变化,格尔木市林草局副局长贾感慨万千:“早年这里气候干燥多雨,风沙大,树种很单一,树木成活率很低。近年来,格尔木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风沙少,雨水多,空气清新。我们种了云杉、杏树和一些果树,同时还种了牡丹、郁金香和其他花,这些都很成功。这些极具观赏性的树木和花卉深受市民喜爱,也为这座城市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在道路枢纽区和城市中心广场的绿化过程中,格尔木种植的大量常绿树种和景观树形增加了整体景观色彩,逐渐形成“三季花开,四季常青”的绿色基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
海东:生态农业和畜牧业有成千上万的富人
海东有78%的农业人口。在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现在,海东的粮食产量占53%,油料占42%,蔬菜占42%,各种肉类占26%,鸡蛋占38%,引领全省农牧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东把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作为生态建设的根本举措,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进农牧结合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东市委书记伯德成云认为,全市必须牢固树立海东农业基础地位不可动摇的思想,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全省农业见海东”的地位。
当盛夏的阳光洒在海东市平安区石屋窑乡上塘龙泰村的田野上时,村民沈开始打扫牛栏、喂牛,家里的“钱袋”因为养牛而鼓了起来。
近年来,海东大力发展“牛、羊、草”,积极探索“以农载牧、以牧富民”,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牧业效益和农民收入。
“我们坚持草畜结合,同时大力发展饲料工业,加快形成种养结合,为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平安区草地站站长李继海表示,对于农民来说,种植牧草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耕作方式,而且使土地更加经济,节约了养殖成本。在政策的推动下,以前粗放的饲养方式也开始改变。用青贮玉米和青贮燕麦喂牛和羊已经在大规模农户中广泛使用。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畜牧业转变发展方式,走绿色优质发展道路迫在眉睫。海东适时提出并实施了“养殖进社区”工程,鼓励和支持农民推进规模化养殖和生态牧场建设,使畜牧业发展走上了可持续循环的生态效益发展道路。
2017年,荣盛的生态农场被指定为禁区,必须依法搬迁。2018年,经过海东市乐都区政府的科学规划和选址,规划建设一个现代化、规模化、高科技、环保、标准化的养殖基地,年养殖面积338亩,养殖生猪30万头,粪便和污水资源的养殖与养殖相结合。升级后,荣盛生态农场/0/房的发展更加广泛。
海东还将把传统的小规模分散养殖方式转变为大规模的现代养殖方式,建设一批高标准的“养牛”、“养羊”、“养猪”,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畜禽养殖中来。育种在确保供应、保护生态和保护安全方面取得了同等的重视;通过整个生态牧场,粪肥可以作为肥料、能源和基料进行回收利用,实施有机肥标准化生产项目,确保农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目前,海东有荣盛、宏宇等10多个大型“养殖小区”。
青海省农业和农村事务司副司长马庆德表示,海东在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基础上,不断调整空畜牧业的布局、发展思路和管理方式,全力支持农业区畜牧业发展,大力发展畜牧业。“入沟上山”和生态牧场建设不仅要满足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要保证生态、供给和食品安全(《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马玉红石晶)
标题:新青海 新理念 新作为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11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