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875字,读完约10分钟

■青藏铁路日记(5)

■我们的记者李惠莲

[拉萨,6月16日,阳光明媚]

“我将永远记得那天我离开家时,我的孩子和我道别后躺在桌子上的情景。”后来,我的爱人告诉我,孩子在那里哭。”6月16日上午,在拉萨西站货场会议室,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拉萨车辆段拉萨西站党支部书记张卫东含泪对采访组说。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会议室里有短暂的沉默。我的眼睛也湿了。

张卫东于2005年11月自愿报名。随着第一批援藏物资的铁路运输,他来到拉萨西站,成为拉萨西站的党支部书记,担任货运代理。如今,他不仅是许多托运人最信任的人,也是拉萨西站工作人员的“西站之母”。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但是他不是一个好父亲。当张卫东第一次到达拉萨时,他的孩子还不到两岁。在过去的13年里,他错过了孩子生命中许多珍贵的第一次。他对此感到非常内疚。我回到西宁度假的家,想和我的孩子谈谈,但孩子说,我不知道该跟你说什么。作为父亲,这让他感到很不舒服。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张卫东的故事感动了我。回顾这次青藏集团之行,多少人感动了我,多少时刻让我哭泣。回到酒店,翻开采访书,那些和张卫东一样平凡,但在各自岗位上取得非凡成就的人一个个出现在我的眼前...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西宁火车站两位热爱铁路的老工人

6月12日下午,我们采访了退休工人党国桢和老铁路收藏家、西宁火车站助理服务员许超。

党叔叔80岁了,健康,思路清晰,很健谈。1959年他去西宁火车站工作,一直工作到退休。当我们回忆西宁站几十年来的变化时,我们充满了情感。他热爱西宁站的一切!每一代西宁站前都有一张合影,见证了西宁站的伟大历史变迁。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许超于1984年加入这项工作,看起来很年轻,但他是一名工作了35年的老工人。今天,他带来了他自己的一箱珍宝,它们是票、月台票、铁路首日封等等。他收藏了几十年,所有这些都与铁路有关。多有爱心的人啊!说起这些“珍宝”,许超充满了珍宝和滔滔不绝。对铁路的深厚感情深深地感染了我们。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李建明:李建明是格尔木机务段的机车司机,他见证了天路开通的历史时刻。2006年7月1日,他担任青藏铁路杰拉段第一列车“青一号”的司机。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安全旅行了5483次,安全旅行了112万公里。十三年前,2006年7月1日,对李建明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同一天,33岁的他承担了青藏铁路第一列进藏客车的牵引任务,见证并参与了全线开通“雪天路”的历史性时刻。这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和骄傲的事情。6月3日,他告诉我们那天的情况,他的骄傲溢于言表。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斯朗文扎:想“坐火车回家”的藏族男孩

“坐火车回家”是斯洛文萨的梦想。作为格尔木机务段的司机,他于1987年5月出生在西藏昌都市洛龙县,是一个英俊的藏族男孩。当你说话时,你害羞地微笑。他于2014年6月开始在杰拉段承担客运列车的职责。目前,他已经安全行驶了37万公里,安全行驶了1600次。他参加了2017年公司维修系统技术大赛,获得内燃机车组第二名。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在6月13日的讨论中,俚语扎旺告诉我们,他家乡的交通非常不方便,大多数人从来没有见过火车。因此,当他告诉家乡的人他是一名火车司机时,村民们并不相信。他希望有一天,他的家乡也可以通过火车连接起来,他可以开着火车回到他的家乡,让村民们可以体验这种现代化的交通工具。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张:把全部的热情献给天禄党支部书记

张是格尔木电信段信号车间党支部书记。他笑容灿烂,说话很快。很多人觉得很不可思议,一个通信兵兼司机通过了招聘考试,当上了党支部书记,但他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成绩非常好。他似乎总是有无穷无尽的热情。他很小就参军了,是“三等功”的标兵。成为党支部书记后,他使自己的党支部成为青藏集团公司最好的党支部之一。他热爱“天禄”,已经工作了23年。他的足迹遍布青藏铁路数千英里。他热爱生活,在确保安全的同时,他喜欢用相机和手机记录与天路有关的人和事。他喜欢发明和创造所有对他的工作有益的新工艺和新技术。他为各种设备定制的二维码已经成为员工理解设备和处理故障的“手持手册”。在6月14日的采访中,当他在会议室的角落给我们看120人突击队的旗帜时,我的眼睛湿润了。被他的激情感染,被他的激情感动。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刘晓彤:成为首席技师的秘诀

刘晓宇身材高大,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取得值得称赞的成就。6月14日,我们在“刘晓宇工作室”遇到他,他是青藏集团公司格尔木汽车设备车间的技术员,他告诉我们一些专业技术问题,比如什么是lkj?它是列车运行监控装置,对防止列车冲出和超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刘晓宇从事lkj检测维护和lkj职业教育23年,多次带领车间干部职工在lkj研究项目上取得突破。2013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青藏集团公司首届职工党员职业技能大赛机车电工(lkj)项目第一名,三次获得“技术专家”称号,是青藏集团公司首席技师之一。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在一家国有企业里,很难有一个以你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你有什么秘密吗?”我问过了。

“20多年来,我的秘诀就是坚持做好每一项工作,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生活的兴奋源于无尽的热情和不懈的努力。”他回答。

华瀛海:心态好的天路起点站长

南山口站不仅是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阁段的终点,也是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杰拉段的起点,素有“天路起点”之称。

"做好我们的工作需要良好的态度。"6月14日下午,当我们站在只有15摄氏度的站台上等火车进站的时候,天路起点站站长兼党支部书记华英海告诉我。

52岁的华英海是一位受欢迎的受访者,热情、健谈、开朗。不“合作”的是他自己赢得了很多荣誉,但他不愿意多说。工作30多年后,他担任过联络员、车站值班员、车站副站长等职务。,他总是喜欢工作和训练。2006年、2008年和2013年,青藏集团公司先进工作者荣获2011年铁路机车奖章荣誉称号和2015年全国铁路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拥有这样的荣誉却如此谦卑是值得称赞的。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王晓燕:以车为家的“天路”列车售票员

王晓燕,2001年秋来到西宁客运段工作,从一名普通列车乘务员开始,现为西宁客运段宁藏队第五包组z6801/z6802列车乘务员。在她近20年的职业生涯中,她在火车上度过了无数个日日夜夜,我不知道她和乘客一起度过了多少个节日。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火车是我的第二个家。”6月15日,她在一次采访中告诉我。“每一次飞行对我来说都是责任的开始。我工作的目标是让乘客安全愉快地到达目的地。为乘客提供优质服务,让乘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的努力是值得的。”她的努力赢得了许多荣誉,并获得了段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称号。她领导的团队也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和优秀工会组织。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作为母亲,上学的孩子不能照顾他们,只能整天把车当成自己的家,只有她知道这种滋味。当我在拉萨站告别时,我握着她的手,默默地赞美她,祝福她。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青藏铁路上的90后

在这次采访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90后”,他们用自己昂扬的青春和无限的热情为这条传奇之路增添了一抹亮色。

例如,6月14日,我们在格尔木电信部信号车间采访时,在调查中遇到了第一批“90后”,那天打来电话的十几个年轻人挤满了会议室。

2016年从兰州交通大学毕业后,22岁的杨毅(音译)来到这里,负责沿线电气设备的维护。他勤奋好学,只要有时间就会钻研设备知识,并向有经验的老师寻求建议。该组织组织技术比赛,他是每年最好的之一。在座谈会上,杨毅告诉我们,要像了解自己的手背一样了解每台设备的技术信息、状态和性能,这样才能高效地运行。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和杨毅在同一个车间的杨鉴清在座谈会上说,他第一次来青藏线时,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就想离开,但和他同龄的杨毅没有怨言,学习业务很好,觉得应该向他学习,所以就留下来了。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2013年毕业后,陈天林来到格尔木电力服务公司维修车间,随后被分配到察尔汗信号工区,在那里他和一群同行组成了一个“90后”团队。他告诉我们,虽然这里的环境很艰苦,但每个人都像团结的兄弟一样,互相帮助,所以他非常喜欢这个团队。今年,他打算在格尔木买一栋房子,带着他的儿媳妇,将来住在这里。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座谈会上,26岁的党委办公室主任陶,25岁的通信兵齐国庆,22岁的班长李静也分别作了讲话,介绍了各自的工作经验。

比如6月15日,在格尔木住房建设与生活区拉萨公寓车间当服务员的丁,在我刚到拉萨时,她对我这样一个有着强烈高原反应的人照顾得如此周到、细致、体贴,让我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后来,当采访小组来到公寓进行采访时,她担任评论员,口齿伶俐,思路清晰,表现出色。我想,有丁这样的人当服务员,“雪域天路爱心站温馨家园”的称号不会是一个空洞的名字。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这些人只是千千成千上万青藏铁路人民的代表。

在这次采访中,每当我被这些故事感动的时候,我都会想:这些铁路人靠什么在平凡的工作中取得非凡的成就?从中,你可以感受到一种向上的能量,净化灵魂,激励人们奋进。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当我与陪同我此行的青藏集团宣传部部长韩永林谈起这个话题时,这位在格尔木住房建设生活部担任党委书记期间,创立格桑花品牌并为其作词作曲的人才没有直接回答我,而是给了他一首名为《杰拉板块,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诗,这让我找到了答案: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菲菲早就习惯了下雨,

我习惯了寒风,

早就习惯了沙子眯着眼,

我习惯了缺氧和哮喘,习惯了对他人的特殊尊重,习惯了白天的辛苦工作,习惯了晚上的失眠,习惯了坚持不懈,习惯了默默奉献。……

是的,这些“习惯了”高原艰苦环境的人,以他们朴实的风格和坚实的足迹,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又一代铁路人用他们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奉献精神,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便利,实现了民族的光荣。向他们致敬!

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本文于6月17日在拉萨起草,6月30日在北京修订)

标题:那些“习惯了”天路艰苦的人们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13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