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82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澳门12月9日电(记者郭鑫胡瑶)澳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回归祖国20年来,有8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粤剧、凉茶制作、木雕泥塑、南音说唱、道教音乐、鱼饮龙节、妈祖信仰习俗和伊娜信仰习俗。
记者走访了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窥见澳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雕——尊雕曾德恒的继承者
澳门木雕神像雕刻工艺保留了传统木雕工艺,如古代漆艺、金箔工艺和传统佛像造型,并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可雕刻重达数吨的大型木雕佛像。这是澳门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70多岁的曾德恒是这项技能的第三代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是继承和发扬."
为了继承和发扬雕像雕刻技术,曾德恒到内地学习,吸收当地的先进技术,改进和创新了他家原有的雕刻技术。同时,他将工作流程系统化,以确保工作质量和技术人才的连续性。
“普通的木头可以雕刻成栩栩如生的佛像。考验的是工匠的头脑和意志以及工匠缓慢工作的精神。”他说。
如今,机床已广泛用于雕刻雕像,但曾德恒仍提供全手工木雕作品。有时制作一个全手工木雕雕像至少需要三年时间。
曾德恒坦言,要找到理想的继承人并不容易,因为手工雕刻耗时太长。他说勉强培养一个机械师并不难,但培养一个多面手确实需要天赋,不能功利。"如果你对此感兴趣,继承的机会相对较大。"
吴,道教音乐传人
澳门道教音乐继承了正统道教的音乐传统,又融合了全真道教的特点。同时,它与广东民间音乐相似。到目前为止,已保存了500多首道教歌曲,其曲目数量在中国名列前茅。
澳门道教联合会会长、澳门道教科学仪器音乐传承人吴,是其家族的第四代传人。"家庭继承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从未中断过."
为了保护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2006年起,吴就邀请了武汉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一起合作整理音乐。吴演唱、演奏或演奏录音带,而则用二胡作出相应的旋律,然后把它们录成乐谱。最后,他完成了500多首乐曲的谱,出版了《澳门道窖科技音乐》一书。
自2008年起,吴和他的学生组织了澳门道教乐团,将道教音乐带到舞台上,并加入了扬琴、古筝、琵琶等乐器,对道教音乐进行了创新和发扬。
他说,道教乐团成立时只有五六个人,现在已经发展到30多人,主要招收中小学生,让他们能够继承澳门的地方音乐。
“我们希望年轻人了解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他们能够继承澳门的本土音乐。”吴对说道。
“醉鱼龙节”的传承人关伟明
“饮鱼端午节”是澳门特有的传统民间鲜鱼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鲜鱼队都会举行“醉龙舞”游行和“龙舟头餐”表演,祈求好天气、长寿和健康,这是“醉龙节”的亮点。
澳门鲜鱼协会副会长关伟明是“舞醉龙”表演的第三代传人。他介绍说,“舞醉龙”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起初,这是因为在农历四月广东是潮湿的,鱼市场可以通过烧香,洒酒和清洗消毒。
如今,“醉舞龙”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文化遗产和寄托,给人一种认同感和自豪感。
表演期间,表演者穿着白衬衫和黑裤子,腰间和前额系着红腰带,手持龙身或龙尾,并喷洒啤酒花。他的步态似乎喝醉了,但他很轻,但很稳定。表演者不仅要有武术的基本技能,还要有夸张的表现力。
现在,关伟明除了在红场经营自己的鱼摊外,还花了更多的时间来保护、传承和推广“醉鱼节”。
关伟明表示,保护、传承和推广“非遗”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关爱。祖先留给后代的遗产是珍贵的无形财富,我希望能够代代相传。
谢天谢地,在父亲关伟明的影响下,21岁的关志勇4岁就开始学习舞龙。在关志勇的影响下,他的20多名同学也加入了进来。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史玉妍
标题:保护、传承、推广:澳门“非遗”传人故事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3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