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34字,读完约4分钟
中信经纬客户9月6日电(记者范忠华上海)从制度创新到实践探索,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区(以下简称“新区”)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作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升级版”,6年后,这个新的“试验场”将面临什么样的特殊背景和使命?在中国数百个多元化的对外开放载体中,新区扮演着什么样的差异化角色?如何衡量新区的成功?
9月5日,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上海全球城市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等三位专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解读。
金融业的开放是亮点
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疲软,贸易摩擦成为新常态。
因此,与六年前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适应全球化的更高要求、寻求融入全球化道路而进行的定位相比,新区的建立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区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功能区,应该体现中国坚持全面改革开放的明确态度,要主动引领全球化健康发展。”周振华认为,从“适应”到“引领”,目前,新区肩负着应对世界投资和贸易格局巨大变化、调整跨国公司全球产业链布局、与新的全球科技革命竞争等诸多任务。
根据权衡,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侧重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便利化。但是,新区除了注重“全球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高层次制度创新外,更重要的任务是注重如何使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更好地集聚在新区,“产业集聚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势头。”
其中,金融业的开放是一件大事。
“新区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吸引总部和发展离岸贸易,这两者都离不开金融开放。总部的作用是分配资金。离岸贸易的核心之一是贸易结算和清算。如果没有重大的财政突破,资金不能自由流动,两者都会受到影响。”周振华表示,新区的金融创新也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税收制度应该更具国际竞争力
同时,与会专家指出,目前,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率已经超过了货物贸易的增长率。随着医疗、教育、信息和金融等新兴领域越来越多地被纳入全球化进程,新区也面临着从制造业开放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开放转变的风险压力测试任务。
“与制造业相比,这些新兴行业在数据安全、经济和政治等各个层面都将涉及更多风险。如何在开放性和风险防范之间找到平衡,需要在新的领域进行开创性的风险压力测试。”权衡显示,这给政府监管体系的改革带来了挑战。
与此同时,新区承担的风险也来自于率先在深层次上进行制度突破。一方面,它积累了可以复制和推广的经验;另一方面,它也需要充分释放这个特殊的空房间的增长潜力,并建立最具国际竞争力的系统。
其中,重要的是探索一个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权衡指出,许多国际自由贸易区和港口有更灵活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新区没有这种最具竞争力的政策,就无法有效聚集人力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中高端产业。
"新区的税收优惠改革是中国的公平竞争."权衡指出,“新区不是税收政策萧条,而是产业竞争高地。”
“这个新领域正面临全球竞争。衡量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该地区能否在未来创造大量财富增长,并保持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周振华说。
上海是全球经济的综合连接点
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仅为2.7%,贸易增长率从去年的3.4%降至2.9%。目前,中国商品贸易总量占世界总量的11.7%,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第一大贸易体。其中,上海港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27%,是中国最大的贸易港口。
周说,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gdp增长119倍,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目前,上海经济正处于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这需要新的经济增长动能,新区的加入也为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提供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上海东部是一个新区,西部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示范区。事物的同步发展可以和我一起形成东西方飞行的模式。”周对说道。
目前,中国已形成了包括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在内的数百个对外开放载体,但这一新区是迄今为止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周说,郭萍的定位是成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载体。
与会专家指出,与其他自贸区城市更注重区域互联互通和专业功能不同,上海的区位决定了它不仅是东部沿海的主要通道,也是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与欧美发达城市的互联互通程度更高。因此,上海将在未来的全球资源配置中,扮演全球城市的综合连接点的角色。(中信经纬应用)
标题:专家解读上海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是重点 税制改革亟待进行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3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