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57字,读完约4分钟
近日,记者在重庆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看到,原来一排排杂乱无章的违章建筑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宽敞的蜿蜒山路、绿色山坡和湖滨线。“从远处看是一座山,在不远的将来是一片森林。环境越来越好,尤其是詹妮弗的心情。”走在山上的市民刘说。
缙云山保护区位于重庆主城区,横跨北碚、沙坪坝和璧山。这里,嘉陵江穿山而过,森林覆盖率达到96.6%。过去,由于保护区内土著居民数量众多,生产生活需求与生态保护之间存在很大矛盾,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执法不严,导致保护区内出现违法建设、非法经营、无序开发农舍、乱占滥占林地等问题。
2016年底,第二轮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指出了这一问题,2017年和2018年的“绿盾”行动也在缙云山自然保护区引发了一系列违规事件。为此,2018年6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启动了缙云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行动。
一年多来,重庆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开展缙云山保护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成立了以市领导为首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推进小组,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多频率的监督体系,不断大力推进问题的综合整治。此外,重庆将整治范围扩大到整个缙云山保护区,通过全覆盖调查、“回望”核实、检查清理,对缙云山保护区3085栋建筑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了完整的基础台帐和问题清单。
据重庆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经中央环保督察指出、新华社反映、自然资源部交办、缙云山保护区绿盾行动认定的“四定”问题已整改190件,完成率为96.8%。
缙云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600公顷,大部分位于北碚区。“缙云山的违章建筑问题很复杂,有的涉及国有土地,有的涉及集体土地,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北碚区区委副书记高洪波表示,在整改过程中,北碚区应当拆除违章建筑;对于减灾、安置房等情况复杂的违章建筑,先回收后拆除;鉴于在原住民住宅中利用非法建筑经营农家音乐,农村住宅应进行调整和整顿。目前,缙云山保护区北碚区已拆除违法建筑8.8万平方米,复垦土地12.2万平方米。
一方面要修复和保护生态,另一方面要保证保护区内原有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我们如何为两者制定整体计划?重庆的做法是对本地居民进行生态移民,积极探索建立利益联动机制。今年4月,北碚区启动了缙云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搬迁试点。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原有居民全部纳入拆迁范围,拆迁区内的房屋同时拆除并覆土绿化。目前,已有203户520人签订了生态搬迁协议,占总数的98%。
北碚区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吕玉春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流动、稳定、富裕”,北碚区出台了惠及全民的措施,确保户籍、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为进城农民发放生态支持和生产发展补助360多万元,救助资金240多万元,并为保护区提供护山员、护林员、保洁人员等300多个就业服务岗位。
65岁的李兴华是缙云山人。去年,他拆除了自己的非法建筑,被镇上指派为护林员。不久前,他开始担任村里的“林业队长”,管理着村里40多名护林员。“现在我在做护林和清洁工作,月收入约2000元,生活有保障。”李兴华说,他大部分时间都离开了家,非常不情愿。“但是,我支持保护生态。”
目前,重庆缙云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已进入综合整治阶段。“巩固和扩大综合整治工作成效,努力实现人民财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据重庆市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重庆正在努力完善缙云山保护区总体规划,加快保护区外环山生态绿道的规划建设,布局和发展森林健康、养护等生态产业,在缙云山生态屏障区开展林长制试点,探索生态保护长效监管机制。(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吴鲁木)
标题:重庆缙云山保护区:探索生态保护长效监管机制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71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