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46字,读完约5分钟
■我们的记者陆红星
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2019年中国保险业的亮点之一是鼓励外资银行和外资保险公司进一步进入中国。
最近,中国保监会修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为保险业的对外开放提供了更好的法律保障。包括“取消在全国范围内设立外资保险机构前两年设立代表处的要求”和“取消30年经营期的要求”,实施细则不再规定“30年经营期”和“代表处”等相关事项。保险业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
近年来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如何?它能给我们的保险业带来什么?扩大对外开放会增加风险吗?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
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较低,未来空的发展空间较大
中国经济时报:近年来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如何?请分析一下未来的发展趋势。
朱:截至2019年10月底,境外保险机构在华设立外资保险机构59家,代表处131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18家。目前,外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相对有限。随着外资寿险公司比例的放开,外资进入寿险行业的组织形式将更加灵活,这将大大增强外资寿险公司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有助于提高其拓展中国保险市场的积极性。目前,国外寿险公司主要依靠代理来拓展业务,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短期内其市场份额相对有限。但是,随着代理团队的成长和支付保费发展潜力的逐渐显现,其市场份额将逐渐增加。同时,根据新加坡、印尼、香港等亚太地区外资公司的经营经验,银行保险也是其拓展业务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增加其市场份额。此外,外资公司也非常关注保险技术,这可能有助于他们创新业务模式,促进保险产品的销售,增加市场份额。
保险中介行业的开放将有助于外资财产保险公司深化市场分工,提升专业管理水平。在外资保险中介的支持下,外资财产保险公司可以专注于产品开发、精算、投资和风险管理等核心价值环节,而保险代理、经纪和评估中介将承担销售和理赔等多项功能,实现产销分离。外资财产保险公司将通过深化分工,推动技术创新、创新业务模式、提高经营效率,保险市场份额可能会逐步增加。
外国投资可以带来三个变化
中国经济时报:在你看来,外资能给中国保险业带来什么?
朱::外资保险公司不仅提供产品和服务,促进市场竞争,还带来保险业务的基础知识和外资保险业务的实践,有助于中国保险业形成改革共识,从而推动中国保险市场的改革。
一是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国际保险市场运行的经验表明,只有在产权分离的制度基础上,保险公司才能拥有内生的自我约束机制,学会“成长壮大”,而不是“做大做强”。因此,对外开放将有助于中国保险业重视产权制度改革,为改革路径的选择提供借鉴。只有建立独立的产权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市场主体追求短期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第二,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开放有助于达成共识,即保险将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的作用,进一步释放权力控制,促进市场分工的深化和专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促进符合市场逻辑的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应进一步发挥保险机制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救灾体系中的作用,扩大市场范围,形成符合市场逻辑的分工,为各种形式的市场主体“专业化管理”的出现奠定基础。
第三,展示创业精神。保险业的进一步开放将有助于阐明展示企业家精神的途径。也就是说,要释放企业家的创新活力,就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控制和干预,保护产权,实现法治。只有这样,以展示企业家精神为基本取向的改革才能成为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红利。
开放不一定会增加风险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保险业相对薄弱,对外开放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更大的风险。你觉得这个怎么样?
朱:开放并不一定会增加风险。对外开放可能带来外部风险,因此对外开放的步伐应适应风险防范和监管的能力。保险机制主要通过空时间分散风险,越来越多的外资保险公司参与承保,这意味着风险可以在空更大范围内分散和降低,而保险业的开放并不一定会带来风险的增加。特别是,一些在全球许多市场开展业务的外资保险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将风险分散到世界各地,提高业务的稳定性。同时,开放带来的外部风险和不确定性也不能静态看待。
开放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但不开放不利于促进保险市场的竞争,不利于推进保险市场的深层次改革。相反,对外开放有利于改变保险业的经营理念,推动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体制改革,提高保险业的经营效率和竞争力,从而提高风险承受能力。
标题:扩大开放有利于保险业市场深层次改革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7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