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556字,读完约9分钟
新华社银川12月18日电:从陷水到水的繁荣——宁夏“水样”开发规范
新华社记者王乐妍、曹健、何晨阳、何启
在宁夏北部,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环抱在一起,奔流的黄河水滋养了长江以南的富饶;在宁夏中南部的干旱地区,蒸发量是降水量的几倍,与缺水密切相关的“干岭”、“上游水”和与水渴望密切相关的“大喊水”等地名,充满了当地人民世世代代对水的渴望。秦运河、汉运河、唐莱运河...这些古老的运河一直延伸到现在,讲述着黄土地和水的千年故事。
虽然黄河流经宁夏,但宁夏是严重缺水的省份之一。昨天和今天,水是制约宁夏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从拉驴的人到入户的“活水”,从粗放的耕作到丰富的产品,从缺水到富水,每一条“生命之脉”都在为宁夏解渴,为新时期的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在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寻找不断变化的发展规律,我们可以从水中看到。
人们告别了“毛驴挑水”
“十种九个不收,麻雀渴了要喝柴油。”
这是宁夏西海固地区的一句俗语。水和油一样贵,这是这片干旱土地的常态。这个地区的人均水资源只有中国的1/22。
长期以来,西海固在干旱和用水方面的困难没有得到根本扭转。根据当地老人的回忆,在20世纪80年代,当村民娶了女人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看看男人的房子里有没有水窖,然后他们再看看房子和田地,因为水太珍贵了。
韩,63岁,去年移民到固原市原州区头营镇福马村。他对过去“担心水”的日子有着难忘的记忆。“在我的家乡打水很痛苦!每次走两个小时,回来的水只够喝一两天。”韩对说,尤其是在冬天,他得拿铁杵砸冰,挑水停下来,一路呼吸,风像刀子一样割着他的脸。
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在西海固建设供水工程。例如,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建造水坝来阻挡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井和坑被钻,雨水收集场被修复,雨水收集檐被改造,水由井和池塘供应。一些人的用水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干旱的年份仍然供不应求。
2012年,宁夏启动了中南地区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将泾河汛期富余水量调整为“远水解近渴”。
作为宁夏投资规模最大、受益范围最广、人数最多的民生水利工程,2016年中南城镇供水安全工程正式开通后,受益人数超过110万,占宁夏总人口的近六分之一。
固原市中庄水库四面环山,水面犹如一颗纯净的翡翠。在水库的一端,一根直径为2.2米的管子突然从山上伸出来。伴随着巨大的噪音,水从管道中涌出,不断地为水库补充水。
这是宁夏中南部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的主要水库,总库容超过2500万立方米。经过几十公里的管道和隧道后,泾河水像血液一样流向下游的水厂,滋养了原州区和西吉县的人们。
虽然韩没有感受到中庄水库的震撼,但当家中打开自来水时,他和其他村民都深深地感动了。“水在锅的一边。你以前怎么敢这么想?”富马村70岁的村民马存明说。
“水到灶边”并不是西海固确保饮用水安全之路的终点。由于供水管道需要穿越山体和沟渠,工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漏水、供水保证率低等。互联网技术的引入已经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金钥匙”。
在固原市彭阳县供水管理站中央控制室,记者看到,水源、联户地面井和用水户的信息被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各个供水环节被自动操作和调度,整个过程被实时监控。
“过去,供水网络存在问题。我们经常花半天时间在峡谷里检查。现在,系统将自动提示并自动向操作和维护人员发送位置等信息。”彭阳县供水管理站高级工程师张文科说。
“网上饮水加”新模式实施以来,彭阳县农村供水保证率从65%提高到95%,管网漏损率从40%下降到20%。随着这一模式在固原的推广,越来越多的村庄将迎来从“毛驴挑水”到“手机买水”的革命性转变。
产业发展“鱼得其水”
"贺兰山下的果园很有名,河的北面也很有名."宁夏引黄灌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历经沧桑从未间断。2017年,宁夏古灌区被正式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是中国黄河流域主干道上产生的第一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宁夏进一步加强了水利建设。青铜峡水利枢纽建于1958年,在没有大坝导流的情况下,锁住了难以驾驭的“黄龙”,结束了宁夏2000多年的灌溉历史。据统计,宁夏引黄灌区的面积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00多万亩增加到现在的900多万亩。
行驶在从吴中市红寺堡区到固原市原州区的高速公路上,一侧有龙一样的引水渡槽。这些“龙”一端与黄河相连,另一端承载着宁夏中南部丰收的希望。自古以来,流向下游的黄河水就被泵站和水工建筑物抬高,把黄河之母的礼物带到了干旱地区。
水是“逆行的”,生命之水是从古老的荒原中汲取的。红寺堡区,曾经是一个荒凉的炮兵射击场,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23万多贫困移民幸福的新家。“白纸上画”,在干旱的土地上寻求发展,红寺堡人更懂得“有水可以把沙变成金子,没有水只有两滴眼泪”。
隆冬时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玛曲安置区出产的白萝卜已成为韩国和日本消费者的一道菜。“6000多亩萝卜种植基地全部采用滴灌。一亩土地的耗水指数为240平方米。如果你淹没一英亩土地,你将得到至少500平方米,所以滴灌是出路。”新庄集乡马区安置区扶贫工作组组长李学忠说,该基地年产值约3000万元,每年可为周边6个村1500多名村民带来约800万元的劳动收入。
近年来,在枸杞、酿酒葡萄、黄花菜等产业的大规模种植中,滴灌、喷灌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宁子豪”特色产业注入了“水动能”,提高了质量和效率。据统计,目前宁夏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已超过350万亩,预计到2020年底将超过400万亩。
农业发展依赖水,工业发展离不开开水。也有必要解决“节约使用、高效使用”的必要答案。
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是宁夏工业发展的“一号工程”,是宁夏优质发展的“火车头”。为了解决开发建设中的用水问题,宁夏一方面探索水权转换,将农业领域节约的水有偿转移到工业领域,收益用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实施工业节水增效计划,建设节水企业和节水工业园区,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
截至目前,宁夏已从黄河调水1.8亿立方米,协议调水资金超过18亿元。共实施了23个水权转换和节水改造项目。随着水权跨区域、跨行业的流转,水资源短缺的宁夏找到了一条农业节水支持工业发展、工业发展帮助农村振兴的水权转换之路。2017年,宁夏成为中国第一个水权改革试点省份。
生态修复“人是亲水的”
摊开银川地图,看大海、海宝、丽景湖...许多公园的名字中都有湖泊和海洋;漫步银川街头,月海宾馆,胡莎宾馆,海天宾馆...有水的酒店并不少见;"成千上万英里的不毛之地被用来灌溉,成千上万的干渴土壤被耗尽。""戈壁沙漠绿草如茵,沙窝碱洼地红花杏花."……在宁夏的文学创作中,水总是充满诗画。
银川自古以来因其众多的湖泊和湿地而被誉为"七十二湖之城"。随着城市的扩张和环湖土地的开垦,银川湖群日益萎缩。“最初,银川只有十几个1000亩左右的天然湖泊,许多湖泊互不相连。它们不仅不能称之为“平湖”,而且有些湖泊还表现出枯竭的趋势。”银川市水务局研究员张国庆说。
近年来,银川市湿地面积逐步得到恢复,主要通过连接和扩大河湖、恢复和保护湿地生态、治理黑臭水体等措施。目前,银川市湿地覆盖率达到10.6%,全市有130多个面积超过100亩的湖泊。崔明湖、李镜湖和颜歌湖被列为重点保护湿地,重现了“72湖”的壮丽景观。
与银川相似,宁夏其他地区的一些湿地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萎缩、污染和退化。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加大了对水资源的控制和保护力度,使人们能够享受到水环境改善带来的更多生态效益。
在石嘴山市,初冬时节,一只从未在宁夏出现过的疣鼻天鹅第一次造访;在吴中,曾经看不到鸟类的黄河鸟岛,至今仍有12万亩湿地,已成为187种鸟类栖息和觅食的天堂;在固原市,“五河共治”使群众用来捂鼻子的臭水沟变成了休闲的好去处;在中卫,依赖沙水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凸显,游客争相“打卡”。
“河边和岸边到处都是风景,人们都沉浸在詹妮弗的心情中。早晚在河边散步已经成了我们的习惯。”张金星是固原市隆德县的一名居民,他住在重庆河边。
人们的成就感是最好的答案!事实上,宁夏正以负的耗水量增长支撑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用水需求。
“十二五”以来,宁夏人口增加56万,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9.0%和10.3%,总用水量减少6.2亿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59%和42%。这组对比强烈的数据令人兴奋。
自治区水利厅厅长白表示,宁夏将继续实施保护母亲河、提升水网、水利扶贫、数字治水等行动。,积极探索治水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形式,努力构建现代治水格局。
[我想纠正错误]负责编辑:刘洋
标题:从水困到水兴——宁夏“水样本”中的发展密码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7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