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296字,读完约16分钟
【编者按】明清鼎革是晚明士生命中的大事,对他们的思想和学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晚明大儒刘宗周长期在老家绍兴讲课,弟子多,其中张履行祥、陈确、黄宗羲等人最突出,代表了玫瑰山之学的多元取向。 天变地异的大转换时代,玫瑰山学派为什么独盛? 为什么要分裂? 这个学派在明清学术变革中起着什么作用? 情报记者采访了杭州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张天杰先生 张天杰对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想非常研究,年出版了《张履行祥和清初学术》,年12月出版了《玫瑰山学派和明清学术变革》。 对于明清学术问题,钱穆深入研究,早年写《中国近300年学术史》,抗战时期编撰《清儒学事件》,后来留下《清儒学事件序》的句子,又写了很多文案,收入《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第八册 值此钱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以此题纪念 张天杰澎湃情报:玫瑰山学派是怎么形成的? 张天杰:通常学派必须有宗主,必须有代表人物翼,也就是宗主的信奉者 有宗有翼,大致可以形成一个学派 事实上,许多学派是后来的学者认定的,学者们并不一定从当时就有构筑学派的觉悟 具体到刘宗周,基本也是这种情况 刘宗周在晚明医生阶层影响特别大,很有名 你有多有名? 他在北京当官员时,很多人听他讲课 事实上,他在北京当官员的时间很短,但后来主要在他老家浙江绍兴讲课,在江浙一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刘宗周最初在万历、天启年间讲课,30多岁的时候门徒跟着他 到了崇祯年,他四十五十岁时更有名了 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仅学问好,人品也高 刘宗周是有名的清官,从官到御史老师,几乎没有入党斗争——当时的党斗争在浙江党和东林党之间,刘宗周在浙江党和东林党都有朋友,确实很为难 后来,他大胆坦率地撞上崇祯皇帝,被解雇为民,但他依然回到家乡绍兴讲学,一直持续到崇祯17年明朝灭亡 刘宗周刘宗周后期的讲学,最重要的是他和陶奎龄开始的证人社的讲会 有一两个老师和徒弟,围绕古典问题的讨论很难 他们的讲演会和明朝中后期阳明学派的讲演会有点像,气势也比较大,通常有几十人,有时达到二百多人 浙江学者像毛奇龄一样,他不是刘宗周的徒弟,但听说过 在讲课过程中,有些参加者被后来的学者认定为刘宗周的弟子,另一个可能只是听说了,但没有被认定为弟子 实际上有几个文献被认定了。 一个是刘宗周的弟子董玚的《玫瑰山弟子籍》。 一个是刘宗周的再传,黄宗羲的私淑弟子全祖望的“子刘子祠配享碑” 这两个文献都是公认的刘宗周的主要弟子 那样的话,经过后学认定,宗主有翅膀,可以说是学派 当然,刘宗周本人没有确切的学派观念。 他不仅希望通过讲学传达正统的儒家思想,而且在阳明之后有意识地反对其狂禅作风,特别是浙江中王门——主要是王几内亚、周汝登一派,他们中的一人是再传达弟子与刘宗周一起讲学的那个陶奎龄,他的主 后来,他们分手讲课。 在所谓的“白马别会”上,黄宗羲再三把它作为晚明讲学的典型 就这样,玫瑰山学派成为了王学之一,子孙被称为“姚江书院派” 陶奎龄和他的几个朋友和徒弟一起,在馀姚江书院祭奠王阳明,所以即使他们是另一个学派 玫瑰山书院澎湃情报:玫瑰山学派有什么特别的主张,使之明显成为学派? 张天杰:就玫瑰山学派而言,刘宗周本人的学术主张,我认为至少两方面的学问在表面上得到了大部分弟子的认可。 一个是诚意慎重地学习,另一个是试图改变证人。 刘宗周认为“大学”中最重要的主张是“诚意”,“大学诚意章”和“中庸首章”都只提到这一句话,“因此君子必其独慎”,刘宗周认为“谨慎”比王阳明“致知”更重要。 关于“诚意”和“谨慎”,刘宗周的大部分弟子都非常重视,把其主旨记录下来告诉了弟子们 当然,他们具体如何理解有差异,但我认为这个主旨非常重要 另一个是证人改过自新 证人,也就是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 改正错误是成为圣人的基本方法 刘宗周编撰的《人谱》,这本书作为玫瑰山学派的经典,他的弟子几乎全部同意,而且世代相传 其中有弟子吴蕃昌,他专门给人刻“人谱”,分给同门、朋友。 刘宗周三大弟子之一陈确实和他的朋友、侄子等组织了省会。 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是《人谱》 省的影响也相当大,王泛森先生在《晚明清初思想十论》中就此事件有了文案 刘宗周有个弟子叫祝渊,特别是仿照《人谱》做了《自警》 其中,他说,如果自己犯了一次错误,就是“正座香一尺”,同时这种“严谨”的反省,就是王泛森所说的“道德严格主义”,祝渊是典型的。 后来证人的改过自新思想一直被流传,即使不是玫瑰山学派的人也受到了影响 比如颜李学派的李263,夏峰学派的孙奇逢,他们非常尊敬“人谱”。 因为这种思想与北方儒学有共同点,与晚明儒教的劝善思想也有共同点,也提到了吴震先生的“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 刘宗周这两门学问的影响相当大 其他两点包括来源在内是个人道德实践的鞋子,有时也会为了国家和自己的理想而牺牲 在道德实践方面,许多弟子可能受到老师的影响,他的弟子在明朝灭亡时殉教或在清朝隐居为处士,很少成为官员,在人品上受到很多人的尊敬 另外,他们在学习物理学的时候开始重视经学,不仅限于语录,不仅仅是口头讲学,而是回到古典的解释和考证 比如,陈确实写了“大学识别”,反省了“大学”是否是儒家的“圣经”。 他还写了《性解》,对宋儒的心性论也进行了反思 他这两本书都不是系统化的,是由很多单句的复印件和信构成的,其中有考证学的做法 张履行祥与陈多次讨论“大学”的真伪。 因为经学的问题决定了物理学的迅速发展方向 与《陈确集》相比,黄宗羲更典型,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关于刘宗周没有完成的“孟子”的解释,黄宗羲继承了“孟子师说”。 另一方面,刘宗周写了《皇明道统录》,写了一本关于明的道统传统的书,一到黄宗羲那里,就写了《明儒学案》、《明儒学案》开头的《师说》。 实际上是《皇明道统录》传记的摊派。 《明儒学案》其他地方也有对刘宗周的传承,特别是关于王学的评价多为接近刘宗周的地方,关于王阳明的语录中刘宗周的《阳明传信录》全部使用 总之,刘宗周和他的弟子之间在思想、学术方面有多种传承关系 黄宗羲澎湃情报:玫瑰山学派明早初为什么是独秀? 张天杰:晚明大儒,比如东林学派高攀龙的学问很好,可惜他在天启年自毁了。 高攀龙死后,东林学派没有特别优秀的学者 另外,由于东林学派过于偏向政治,这一条在学术上的影响很弱 北方还有一个学者孙奇逢,他的弟子也不少,在道德实践方面做得很好,但他们除了当官员以外,大多只是编者。 比如汤斌,他是康熙朝的理学名臣,编过《洛学篇》。 孙奇逢的弟子很少能著书立,比肩老师更不可能 当时还有一位有名的学者,是黄道周 他的学问也不错,偏向易学,影响方面不太广,有名的弟子也不多 全祖望说的晚明三大儒,首先是黄宗羲,其次是孙奇逢,还有关学一派李劭 这三位儒教本人的学问很好,说起弟子,就像黄宗羲的弟子,比如万氏兄弟,学术上只有不逊之师。 万氏故居在明清时只有刘宗周的玫瑰山学派独盛,他的弟子很多,如黄宗羲、陈确、张履行祥等著名弟子各有特色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想鱼腥学派的弟子很多可能在江苏、浙江特别是绍兴、宁波,这些地方本来就是文献国家,文化基础很深。 能玩逻辑学的人也很多,就这样构成了一个学术圈 总体来说,玫瑰山学派确实更好 应该说“玫瑰山一派独盛”是梁启超的批评,在历史上是现实的。 从《清儒学案》清朝的一部分人物来看,玫瑰山学派的影响更大 情报:玫瑰山学派为什么分裂? 张天杰:玫瑰山学派之所以分裂,是因为他们对所处的时代有不同的认识。 明朝的灭亡是他们生命中的大事 明朝为什么灭亡了? 这是所有医生都必须反省的时代问题 清朝建立后,许多医生还不同意 黄宗羲的父亲担任明代高官,在明朝倾注了很多感情 张履行祥认为是自己明早读的书。 特别是崇祯年间在县读《小学》和《近思录》对他有影响力。 这两本书不要长期发行。 崇祯年间后被授予了学宫。 陈也确实如此。 他的祖先中也有在明代担任官员的人。 明早也有感情。 对明代灭亡的反省,在阳明学认为对士大夫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明朝灭亡,为什么不反省政治,反省学术? 因为他们有逻辑认为学术影响人心,人心影响风俗和礼教。 当然,他们反省政治,张履行祥和黄宗羲对明朝政治制度的批评也非常到位,特别是黄宗羲不仅反省明朝的制度,而且着眼于整个历史上的集权独裁制度。 关于鱼腥学派整体,他们谈的越来越是学术,比较王学的流弊,张履行祥、陈确和黄宗羲分别探索了不同的学术路径 张履行祥认为既然陆王心学的流弊特别多,就应该转向程朱理学。 因为程朱理学重视外在的天理,所以关于道德修养和治国平天下的关系也比较清楚。 张履行祥选择程朱理学也与他个人早年的学术研究有关 刘宗周也开始关注朱子学,但偏向阳明学的想法,张履行祥在老师去世后逐渐离开阳明心学,转向程朱理学,经历了“从王回朱”的心路历程 张履行祥与张履行祥相反,陈确实觉得王学有流弊,程朱理学也有流弊,那么应该跳出宋明理学的路径,转向先秦儒家的经典。 在先秦儒家的经典中,陈确实承认《中庸》,他后来提出了“素位之学”,来自《中庸素位章》。 他说程朱和陆王都不太好解释“大学”,主张放弃“大学”这本书,所以专门写了“大学辨别”,说“大学”是伪书。 他特别指出宋代以来儒学的根本问题之一是吸收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思想和用语,被称为“禅障碍”。 所以,他强调要摆脱宋明儒家的禅障,回到儒家的原始经典,他特别欣赏《周易》、《中庸》和孟子的性善论。 依我的看法,陈确实有点儒家原教旨主义的颜色。 这是他的转向路径,和他从小就不喜欢理学家的发言有关。 另一个是黄宗羲,他走的是纯粹的学者化道路,整理老师的遗书,大量收集文献,在这个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偏向于考证学的道路。 他的《孟子师说》编纂了《明儒学事件》等理学学术史,这些都带有考证学的影子 他在宁波甬证人书院讲课时,把这种学问的做法教给万斯同、万斯大等人 黄宗羲这条道数其实是希望通过整理宋明以来的儒学问题,提供更合理的答案 当然,学习这条路可能会是复印件和形式之间的脱节。 副本不一定能管理形式。 通过学习这种学术方法本身,逐渐体现其魅力,培养其他学术方向和可能性 但是黄宗羲的学术方向是考证学,但他一生关注的是宋明理学的问题 证人书院一起看张履行祥、陈确、黄宗羲,他们三人都带有古典的考证色彩,但程度不同,张履行祥最轻,黄宗羲最重,但他们没有成为纯粹的考证学家,正好是玫瑰山学派迅速发展的多元可能性的体现 信息:玫瑰山学派在明清学术变革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张天杰:我想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 一是玫瑰山学派学者的学术路径体现了明清学术变革。 也就是说,他们个人自觉或者无意识地有着学术路径的转换。 梁启超认为,明清学术变革是对理学的反动,从王学回到朱学,从朱学回到考证之学,从张履行祥从王学回到朱学,对黄宗羲来说用考证学的做法修正王学,这些都是学术变革的一个方面。 另外,刚才提到的张履行祥、陈确、黄宗羲等古典和考证方法的重视,是他们三人比一人深,从这方面也不自觉的学术变革 他们关注的学术问题、使用的学术方法都在变革 这种变革不是因为受到外在学风的影响,第一是个人的选择,但反映了时代的趋势 对玫瑰山学派和明清学术变革来说,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治学历史可以说是明清学术变革的表现 另一方面,玫瑰山学派的努力影响着学派以外的学者的学术反省,影响着更大范围的学术变革 在这里可以以张履行祥为例。 张履行祥的学术影响吕留良,吕留良影响陆陇其,陆陇其在他的日记和他的着作(特别是《松阳牌存》)中阐述了吕留良和张履行祥对他的影响,使他不在朱、王之间徘徊,义无选择了朱子学。 陆陇其在北京待了相当长的时间,在上海嘉定和河北灵寿供职,担任地方官期间,他做了很多“尊朱辟王”的活动,出版了相关著作,如《学蓑通辨》《王学疑问》《学术辨》等,传达范围很广。 他可以和魏象枢、徐干学、李光地等打交道,和汤斌进行过学术争论 陆陇其去世很久以后,一位叫彭定求的学者专门写了《姚江注释毁录》。 这本书的体裁,首先摘录陆陇其话,然后写文章批评,为王阳明说话,说明陆陇其尊朱辟王的学术影响相当大。 反过来说,始于张履行祥的尊朱辟王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梁启超说,张履行祥是王学的第一人 陆陇那时政府比较提倡朱子学,产生了理学名臣,陆陇其就是其中之一 我可以补充一点。 康熙朝后期理学名臣叫张伯行,他出陆陇其这些著作刊印。 张伯行在浙江一带当官时,专门去陆陇家看陆陇的遗书 另外,也有像吕留良和张勒祥刊那样,刻了很多二程和朱子的书等不太明显的线索。 这些天盖楼的版本在整个清代影响很广。 隐藏在深山里的王夫之看过吕留良推广尊朱辟王的书 另外,戴名世在着作中对吕留良的刊刻程度朱的书评价很高 这些书的刊物与吕留良和张履行祥的交往有密切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来说,“无名小巷”的张履行祥实际上影响了大范围的学术变革 结合这些人的活动,可以看出民间尊朱辟王和官方尊朱辟王相互呼应 相比之下,陈确的影响比较小 黄宗羲在很多地方引用陈确的观点,传达陈确的学术主张 除了黄宗羲本人,他的学术道路对从理学到考证学的迅速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形成了清代浙江东经史学派,他培养的弟子们,像万斯同一样直接影响着《明史》的修炼 当然,考证学不是玫瑰山学派独占提倡的,当时的各学者如顾炎武、阎若璩等,他们共同推进向考证学的转变 钱穆澎情报:钱穆关于明清学术变革的研究在学术界有什么影响? 张天杰:钱穆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可能从两个方面来说 一是他特别重视“晚明诸老”对清朝学术整体快速发展的影响 他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的大重点是晚明清初 钱穆说,无论南方还是北方,当时的学者都有广博的学问 与钱穆观点相似的是王国维,他说“国家第一所大学”,也就是清朝初期的学问是广博、多样、气象大 钱穆说的另一个问题是晚明从东林学派转移到玫瑰山学派在理学上是另一条路,在这个过程中从王学回到朱学,同时出现考证学习 钱穆由此提出“包孕说”,向国王学习考证学,有着自然的传承关系,所以清代不能说是理学衰亡的世界 这种看法认为钱穆“每次摔倒都会受益,前途穷困一定会改变”。 陆王和程朱之间的争论,为什么促进了考证学的迅速发展,这个小问题,钱穆先生可能没有充分展开,正好他的学生余英时对此提出了“内理道说”,意义重大 余英时有《清代思想史的新解释》这一非常重要的复印件 他在这个文案中,阐述了玫瑰山学派的陈确,也阐述了阎若璩、毛奇龄等。 为什么“理学发展到了这个地步,被迫考证之学”? “内理路说”更清楚地阐述了钱穆先生的相关主张,因为有实例说明,很多学者借用了“内理路”一词。 大陆有侯外庐学派,他们重视从政治、经济等因素考察学术史、思想史,可以说重点在于外因,金穆的《包孕说》、余英时的《内在理路说》正好在内因方面补充。 关于我个人的阅读,阅读钱穆先生的相关着作是最有启发和最有收获的 钱穆对明清思想学术的研究,如《中国近300年的学术史》,如《清儒学事序》及《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的其他相关文章,相当博大精深,值得反复研究。 钱穆对晚明古老色彩多样的学术有着多种多样的解释,而且他采用的一点概念,比如“包孕”、“每转一转受益”,也许不能完全概括“内在道理”。 比较起来,明清之际关于思想学术的研究,金穆显示的学术气象比较大,馀英时的研究比较精 张天杰《玫瑰山学派与明清学术变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 (本文来自澎湃信息,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热门:钱穆诞辰120周年︱张天杰:钱穆治明清学术思想,气象宏大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40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