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93字,读完约3分钟

记者笔记■王永春

2009年,我在安徽农村收集撰写了两套调研报告:6月份的粮食收购调研报告和8月份的油菜籽收购调研报告,引起了国务院主要领导的重视,并指示有关部门对此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相关政策的调整。虽然报道篇幅不长,都是从农民的“小故事”中删减的,但却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和效果,这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

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

我记得六月初,按照报纸的策划要求,我去安徽采访了第一期《小麦收获》。安徽小麦生产主要集中在皖北。由于天气好,机收组织有效,皖北小麦收获基本结束。我找到了一个机械师和一个农民。他们谈到了小麦收获的困难:机器太多了,技工赚不到钱;农民们急于出去工作,小麦是卖不出价钱的。

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

第二天,我找到了几个已经收割完小麦的农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小麦农民的焦虑。许多家庭主要在外工作,请假回家收小麦,然后匆忙卖掉,继续在外工作。他们询问小麦价格能否再上涨3或5美分。当农民们见到记者时,他们会问更多关于这个问题的问题。尽管许多家庭相对富裕,但他们仍然关心每一分钱食品价格的涨跌。在他们简单的意识中,这也是1元钱,1元钱卖更多的小麦远比1元钱的工作收入更有价值。正是由于这种坚持,无论他们在哪里,在收获季节,这些外出工作的农民甚至愿意冒着失业的风险回家,有些人甚至在一个季节损失的收入超过小麦的净收入。

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

8月份油菜籽收购调查,由于当时存在收购点少、市场收购主体少等突出问题,在很多远离收购点的地方难以销售油菜籽。

根据我在采访中的所见所闻,我写了这篇手稿。现在回头看,在粮食集中上市阶段,由于品种单一、质量低、收购主体少、农民心理期望值大等多种因素,导致一些地区不时出现一些农产品销售困难的情况,其原因基本相同:集中上市、数量多、质量低。“卖粮难”是市场的正常反应,基本保证是支持市场收购,这体现了国家对农民利益的保护,但不足以让农民种粮致富。如果我们只关注收购政策,修补它就等于放弃成本。

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

供求关系决定市场和价格,这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为了缓解“销售困难”,有必要找到一种种植的方法。目前,安徽省部分地区土地流转逐步扩大,在实现规模化经营后,农民和加工企业合作进行订单生产,种植适销对路的高筋小麦和优质水稻,在市场上颇为流行。在安徽省石台县,一公斤大米可以卖到60元,因为它富含硒并且是有机种植的。

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

在“同卖同卖”现象背后,隐约反映了传统产粮区今后进行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的必要性。作为一名记者,有责任分析这些现象背后的发展逻辑。

因此,近年来,报纸加大了对农业供给方面结构调整的报道力度,将调查引向一线和基层,报道农田的新变化。

调查和采访是记者的天职。从这个角度来看,记者不仅应该是一个记录者,而且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我们今天所讲的“四力”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要求新闻记者密切关注社会形势和舆论,加强政策解读,做好分析问题、解释疑惑和疑惑的工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不回避矛盾。群众回答他们困惑的问题,回应他们关心的问题,辨别是非,了解利益,有针对性地指明方向,以更好地增强信心

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

在目前的供需形势下,供应方不变,这使得销售困难。在埋头种植之前,先看看市场需要什么,及时调整结构,改变发展模式。报道“卖粮难”也是检验记者的试金石。要转变报道思维,找准切入点,用好“小剪报”分析“真相”,用“小故事”反映“大时代”,把新闻报道变成正能量,做到深度和温度并重。

标题: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