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918字,读完约15分钟
成功赶超:日本和韩国如何平衡效率和公平?
收入分配系列二
(海通宏宇博、陈星、应赣榆)
摘要
东亚和拉丁美洲:同样的开始,不同的现状。在前一个主题中,我们回顾了过去一个世纪拉丁美洲经济的起伏。虽然东亚和拉丁美洲有着相同的起点,但它们呈现出不同的现状。二战以来,东亚出现了经济奇迹。日本已经成为追赶经济的典范。在过去18年中,人均国民总收入稳定在美国的65%;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亚洲四小龙已相继进入高收入行列。18年来,新加坡和韩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分别是美国的94%和49%。
千钧一发:跨越中等收入的高速增长结束了。追赶东亚国家的道路可以说是指日可待。首先,在中等收入阶段,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面临着类似的困难,即快速增长结束,经济增长中心明显下移。日本的经济增长中心从8.8%降至4.1%,而韩国从9.4%降至4.7%。新加坡独立较晚,面积较小,没有明显的速度变化。其次,这三个国家通往高收入经济体的道路并不总是平坦的。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分别在1985年、1990年和1995年成为高收入国家,但在它们成功赶上之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停滞不前。然而,这三个国家并没有长时间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日本和新加坡用了18年,韩国用了18年,从低收入到中等收入再到高收入。然而,在1998年金融危机期间,它略有下降,并于2002年再次达到高收入水平。进入高收入阶段后,三国实际经济增长率趋于稳定,实现了高收入下的稳定增长。
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同一个目标:增长中心下降,分配调整强劲。与拉美国家不同,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采取了强有力的政策,防止了收入分配的进一步恶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内生动力。日本:产业升级,建设大都市,征收财产税。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国民收入翻一番计划”,将增长目标集中在国民收入而不是国内生产总值上。通过改变鸟类的产业结构和建设都市圈,日本可以避免经济停滞和衰退,同时其劳动收入分配趋于合理。此外,日本政府通过提高累进财产税和遗产税提高了再分配的程度。韩国:增加收入,征收财产税,然后破产。85-95年间,韩国大幅提高了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有效增加了劳动收入。而其完善的财税制度不仅形成了完善的财产税制度,对资本收益征税,还开征了遗产税,这为再分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1998年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实施了企业部门的结构改革,打破了产能过剩、高负债和财阀垄断的局面,最终使韩国经济再次复苏。新加坡:工资和房屋所有权需要协商。新加坡建立了稳定增加劳动工资收入的集体谈判机制,并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为公民提供他们可以购买的全产权住房。新加坡的收入分配和住房政策抑制了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了国内需求的增长。新加坡也在1990年成为高收入国家。
显著结果:修复内生动机,注重效率和公平。这三个国家的政策有一些不同,但有三个共同点:第一,需求是新旧交替的。日本和韩国都注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日本也强调都市圈建设,促进劳动力向高附加值产业和地区转移。第二是提高工资和收入。日本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韩国在85-95年间大幅提高制造业平均工资,新加坡建立集体谈判机制,稳步提高劳动工资收入,这将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巩固内需。第三是抑制资产回报率。在高速增长结束时,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容易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并导致贫富差距迅速扩大。日本和韩国相继开始征收财产税,包括财产税、遗产税和资本利得税。韩国还偿还了财阀企业的债务,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计划”成为稳定房价的重要因素。从最终效果来看,它还兼顾了效率和公平,实现了双赢。在经济增长方面,三国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再分配政策减缓了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确保了内需的持续稳定增长,支持了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增长,成功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在收入分配方面,进入高收入阶段后,日本的基尼系数有所放缓,而韩国和新加坡的基尼系数有所下降。这表明,强有力的收入分配政策对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具有重要意义,在合理的分配制度下,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优化其分配,从而获得持续的内生增长动力。
1.东亚和拉丁美洲:相同的开始,不同的现状
在前一个主题中,我们回顾了过去一个世纪拉丁美洲经济的起伏。为什么曾经创造经济奇迹的拉美国家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我们总结了三个教训:第一,在增长模式中,我们依靠贸易保护来实现进口替代,但我们没有及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研发投入不足;第二,在收入分配方面,资本重于劳动力,而农村土地过于集中;第三,在政策选择上,受“民粹主义”的影响,从牺牲公平换取效率转变为追求福利、忽视增长。结果,拉丁美洲国家在过去50年中步履蹒跚,甚至下滑,美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比例现在正收敛在10%-25%的较低范围内。其中,巴西从1960年代初的7.3%略微上升到14.5%,而阿根廷从31.0%下降到19.7%。
东亚和拉丁美洲有着相同的开端,但它们有着不同的现状。二战以来,东亚出现了经济奇迹。其中,日本已成为追赶经济的典范,美国人均国民总收入在18年内稳定在65%;亚洲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高收入行列。在过去的18年里,新加坡和韩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分别是美国的94%和49%;亚洲四小龙(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在追赶并仍在前进,美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比例仍在上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创造了新的增长奇迹。
在这个话题上,我们将注意力转向东亚,重点关注三个典型代表:日本、韩国和新加坡。与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相比,他们做得对吗?他们是如何成功赶超的?有哪些经验值得学习?
2.没有危险:高速增长结束并跨越中等收入
首先,在中等收入阶段,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面临着类似的困难,即快速增长结束,经济增长中心明显下移。
日本的快速增长期是从1955年到1973年,年均增长率为8.8%。1973年,日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34国际美元,是同期美国的68.5%。73年后,日本经济进入中速增长期,经济增长中心从1974年到1991年下降到4.1%。从1961年到1996年,韩国的快速增长期略晚于日本,平均年增长率略高于日本的9.4%。1996年,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860国际美元,是同期美国的50.9%。1996年后,韩国经济以同样的速度换挡,其增长中心在18年内降至4.7%。
新加坡的经历与日本和韩国略有不同,但仍有很强的相似性。一方面,新加坡直到1965年才脱离马来西亚,正式独立。它经历了以出口为导向的工业化时期(1966-1973年)、以技术升级为导向的经济结构调整时期(1974-1984年)和多元化经济发展时期(1985-1997年)。从1966年到1984年,新加坡实现了年均9.9%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1984年,新加坡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上升到10938国际美元,是同期美国的54.4%。另一方面,新加坡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1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日本的7.3%,韩国的22.5%),没有像日本和韩国那样出现明显的经济衰退。从1985年到1997年,其增长中心仅略微下降到7.8%。
其次,这三个国家通往高收入经济体的道路也遭遇了挫折,这些挫折并不总是平坦的。
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分别于1985年、1990年和1995年成为高收入国家。然而,在成功赶上之前,这三个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停滞不前。日本和新加坡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人均gdp的负增长。韩国在1995年首次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但在随后的96-98年间增长戛然而止,并在金融危机中回落至中高收入水平,直到2002年才重返高收入国家行列。
尽管增长一度停滞,但这三个国家并没有长时间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日本和新加坡仅停留18年就进入高收入阶段;韩国只用了18年就进入了中低收入阶段,并首次触及高收入水平。即使经历了199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倒退,韩国也仅用了25年时间就进入了高收入国家的行列,并且没有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此外,进入高收入阶段后,三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趋于稳定,实现了高收入下的稳定增长。
3.所有的道路都通向同一个目标:增长率中心下降,分配调整强劲
高速增长的终结与要素水平的制约有关——日本和韩国面临着人口红利即将终结、城市化进程放缓、土地和能源价格飙升、技术模仿遭遇瓶颈的局面。然而,拉美的经验表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也是内生动力不足的重要原因,而产业结构落后、房价过热、再分配不合理等制度缺陷将导致公平与效率并重。与拉美国家不同,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都采取了强有力的政策,防止了收入分配的进一步恶化,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内生动力。接下来,我们将逐一分析它们。
3.1日本:产业升级,建设大都市,征收财产税
产业结构改变鸟笼。从制造业结构来看,日本在中速增长时期经历了明显的产业升级,从技术含量较低的钢铁、有色金属等上游原材料产业,到技术含量较高的机械、汽车等中游加工装配产业。在劳动力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收入分配也得到改善。
促进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现阶段,东京、大阪和名古屋的年净移民人口中心已经下降,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例如,东京的年平均净人口流入量仍保持在30万左右。在人口向大都市区聚集的同时,大都市区也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化就业机会,提高了整体就业质量,使劳动收入分配趋于合理。
征收财产税,改善再分配。日本收入差距的迅速扩大与财产性收入的增加密切相关。主要体现在三项资产上:房地产、土地和股票。房价的快速上涨和股票市场的快速增长使得富人和穷人的财富积累速度有所不同。日本政府通过提高累进财产税和遗产税,减少财产性收入的代际传递,不断提高再分配程度,稳定同期人均gdp增长率。
此外,日本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国民收入翻一番计划”,将增长目标集中在国民收入而不是国内生产总值上。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相继提出了“长期土地改良计划”和“村庄建设运动”,旨在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振兴农村经济,消除城乡差距。1973年,日本规定福利养老金的支付水平应与价格挂钩,这使得标准养老金与工资的比例不断增加。
分配制度的完善支持了同一时期的许多经济计划。尽管在石油危机的影响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没有达到目标增长率,但早期的适当政策防止了经济过快停滞,并帮助日本在1985年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3.2韩国:增加收入,征收财产税,破产
多注意税收。1985年以前,韩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是“亚洲四小龙”中最低的。到1995年,制造业的平均工资已经在四小龙中领先,大大缩小了与日本和美国的差距。1995年,日本和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是韩国的4.5倍和3.0倍,而工资水平仅为韩国的3.2倍和2.3倍。可以看出,现阶段韩国的分配政策有效地增加了劳动收入,增加了居民的财产积累。
同时,韩国财产税制度的完善和实名制金融制度的实施也为再分配提供了有力保障。韩国实行以家庭为基础的综合所得税。除了劳动收入和商业收入外,它还对股息、利息收入和住房租金收入征税。资本利得税是与所得税分开计算的,而利得税是对出售土地、建筑物及其权利时实现的资本利得征收的。此外,完善的财产税制度和沉重的遗产税也构成再分配制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分配政策有效地支持了国内需求的增长,并帮助韩国在1995年首次成为高收入国家。
从大到不能倒到破产。在1998年的金融危机中,韩国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倒退,其中企业债务由来已久。韩国重化工业产能过剩和利润下降的问题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起初,韩国政府通过提供信贷支持、税收减免和限制行业新进入者来支持目标企业。然而,这些反竞争措施不仅直接导致了竞争的失衡和财阀的成长,而且使企业过度追求规模扩张,延误了过剩产能的清理,间接增加了银行风险。
金融危机后,韩国政府实施了企业部门结构改革的“5+3”原则,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负债率,使主营业务更加突出,财务结构和治理结构大大改善,解除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马不会死”的道德风险。随着债务风险的化解,金融体系的正常融资功能得以恢复,经济增速逐步回升。
3.3新加坡:工资需要协商,以及居者有其屋计划
新加坡建立了集体谈判机制,以稳定增加劳动工资收入。每年,全国的雇主和雇员都在政府的领导下进行谈判,以确定当年的工资增长率。因此,工人在工资谈判中的弱势地位得到了改善。另一方面,1964年,新加坡住房发展局制定的“住房所有权计划”开始实施,为公民提供设施齐全的住房、所有产权和购买能力。从1980年到1996年,政策覆盖范围迅速扩大。最高时,约87%的人口住在政府提供的公寓里。
在这一阶段,新加坡的收入分配和住房政策抑制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私人消费支出的增长中心相对稳定,经济增长率保持不变,最终在1990年成为高收入国家。
4.显著结果:修复内生动机并考虑效率和公平
综上所述,三国的政策有所不同,但殊途同归,有三个主要共同点:
首先,需求已经更新。例如,日本和韩国都注重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日本也强调都市圈建设。产业升级和大都市区都提供了更多的市场化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向高附加值产业和地区流动。
第二是提高工资和收入。例如,日本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韩国在85-95年间大幅提高了制造业的平均工资,新加坡建立了集体谈判机制,稳步提高劳动工资收入。扩大工人阶级的收入不仅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而且有助于稳定消费趋势和巩固整个社会的需求。
第三是抑制资产回报率。在高速增长结束时,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容易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并导致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例如,日本和韩国都改革了它们的财政和税收制度,征收财产税和遗产税,而韩国已经还清了债务。新加坡的居者有其屋计划已成为稳定房价和促进公平的利器。
从最终的效果来看,效率和公平兼顾,实现了双赢。
在经济增长方面,经济增长放缓,人均收入稳步提高。日本、韩国和新加坡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再分配政策减缓了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确保了内需的持续稳定增长,支持了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增长,走出了经济增长低谷,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
在收入分配方面,随着收入的增加,贫富差距逐渐缩小。进入高收入阶段后,日本的基尼系数增速放缓,而韩国和新加坡的基尼系数有所下降。这不仅表明了强有力的收入分配政策对于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意义,也证实了在合理的分配制度下,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优化收入分配本身,从而获得持续的内生增长动力。
标题:成功赶超:日韩如何兼顾效率公平?
地址:http://www.ao5g.com/adlxw/7887.html